首页 理论教育 针刺法操作

针刺法操作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时,如针刺方向、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25.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遵医嘱给抗生素防止感染;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一、单选题

1.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腧穴适宜的针刺手法()

A.直刺     B.斜刺     C.平刺     D.横刺

2.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适宜的针刺手法()

A.直刺 B.斜刺 C.平刺 D.角刺

3.短针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4.长针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5.皮肉松弛部位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6.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7.皮内针留针期间,每隔多长时间用手指按压埋针部位,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A.2h B.3h C.4h D.5h

二、填空题

1.针刺法是在()下,将()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疗效尤为显著。

2.针刺的进针方法有()、()、()、()。

3.进针的角度是()。

4.进针的角度分()、()、()。

5.行针基本手法有()、()。

6.晕针是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甚或晕厥。

7.针刺部位出现()并引起()称为血肿。

8.针刺后针下异常(),不能提插或()的现象,称滞针。

9.针刺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10.皮内针法又称(),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肤一定的(),以调整()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操作方法。

11.皮内针禁忌证:局部皮肤有()、外伤,或有()及()的患者。

12.耳穴压籽法是耳针疗法的发展,是采用()或其他种籽压在耳郭上的()或(),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3.耳穴压籽法禁忌证耳部有()、()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此方法。

14.梅花针疗法是以()枚钢针固定在(),在病人一部分的皮肤上进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

1.针刺操作有哪些禁忌证?

2.何谓针刺进针角度?

3.何谓针刺进针深度?

4.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晕针的原因有哪些?

6.晕针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晕针的护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8.如何预防晕针?

9.针刺发生血肿的原因是什么?

10.针刺发生血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11.针刺血肿的护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12.如何预防针刺血肿?

13.针刺引起弯针的原因有哪些?

14.针刺引起弯针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5.针刺引起弯针的护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16.如何预防针刺引起的弯针?

17.针刺引起滞针的原因是什么?

18.针刺引起滞针的护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19.如何预防针刺引起滞针?

20.针刺引起折针的原因是什么?

21.针刺引起折针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有哪些?

22.如何预防针刺引起折针?

23.针刺引起气胸的原因有哪些?

24.针刺引起气胸有哪些临床表现?

25.针刺引起气胸的护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26.如何预防针刺引起气胸?

27.皮内针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

28.耳穴压籽的原理是什么?

29.耳穴压籽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30.梅花针疗法的适应证有哪些?

31.梅花针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四、病例题

1.一患者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胃纳呆,精神紧张。试述该患者属于何种病证?如采用毫针针刺应遵循哪种原则?选取哪些穴位?在针刺过程中,该患者有可能出现何种针刺意外?如何预防?

2.一患者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感觉腰部冷痛重着、活动转侧不利,拘急不可俯卧,迁延日久,时轻时重,阴雨天加剧,苔白腻,脉沉或迟缓。试述该患者属于何种病证?如采用毫针针刺应遵循哪些原则?选取哪些穴位?在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A  4.B  5.C  6.D  7.C

二、填空题

1.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金属 穴位 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 痛证

2.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3.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4.直刺 斜刺 平刺

5.提插法 捻转法

6.头晕目眩 胸闷欲呕

7.皮下出血 肿痛

8.紧涩 捻转

9.酸 麻 胀 重

10.埋针 麦粒型 刺激 经络脏腑

11.炎症 出血倾向 水肿

12.王不留行籽 穴位 反应点 耳穴

13.炎症 冻伤处

14.5~7 针杆一端 叩打

三、简答题

1.针刺操作禁忌证有:①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②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③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④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2.(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3.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4.(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2)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或使用一次性针具。

(7)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8)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9)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10)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11)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5.(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

(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

(3)患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

6.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弱等现象。

7.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8.(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质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应先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9.(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

10.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11.(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12.(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13.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主要由于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骨面将针折弯或针刺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

14.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15.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16.手法指力须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舒适,指导患者勿随意变动体位;防止外力碰撞、压迫。

17.(1)患者惧针紧张,或患处剧痛致使发生肌肉痉挛。

(2)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纤维缠绕所致。

18.(1)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19.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幅度不要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

20.(1)折针又叫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2)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柄有剥蚀,针刺前未检查。

(3)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等。

21.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或部分露出皮肤或完全陷于体内。

护理:发现折针,术者应立即处理,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若针身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微露于皮肤表面时,可用拇、示两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残针显露后,用镊子取出;若残端全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师,需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22.(1)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

(2)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出1/4以上)。

(3)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针及弯针时,及时处理,以防断针。

23.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时,如针刺方向、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

24.轻者突然胸痛、胸闷、咳嗽;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指甲发绀,甚至休克。患侧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心率增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

25.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遵医嘱给抗生素防止感染;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26.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各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角度深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27.(1)参照针刺法注意事项。

(2)留针时间视病情及季节不同而定,出汗较多时,不宜留置时间太长,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立即起针。埋针处不可着水,以防感染。

(3)关节附近不宜埋针,避免活动时引起疼痛。胸腹部不宜埋针。

28.祖国医学认为:耳不单纯是一个听觉器官,它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起到调节经络和脏腑气血及内脏各器官的功能,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29.治疗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min,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可留置1~3d,冬季留置7~10d。使用耳穴压籽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豆后待耳穴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30.头痛,近视眼,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31.(1)针尖须平齐,无钩无锈。

(2)叩刺时用力均匀,落针要稳准。切忌慢刺,压刺,斜刺,拖刺。

(3)叩刺强度有轻重之分,轻叩用力较小,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即可;重叩用力较大,以皮肤微出血为度。

(4)局部皮肤有外伤、瘢痕、出血倾向及破溃者,禁用此法。

四、病例题

1.该患者属于风热表证,针刺原则为清泻风热,选取大椎、十宣、曲池、合谷穴,针刺用泻法,大椎、十宣可点刺放血。该患者胃纳呆、精神紧张,有部分穴位采用点刺放血的手法损伤较大,在针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晕针及血肿(如何预防参考晕针及血肿的预防)。

2.该患者属于寒湿腰痛,针刺原则为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选取肾俞、腰眼、委中穴,针刺用补法。针刺注意事项参考问答题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