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丝孢霉病(hyalohyphomycosis)是指由无色透明的真菌所致的感染,这些真菌在组织中呈分隔菌丝形态。它是为了阻止不断增加的新的真菌性疾病名称而设立的一个概括性疾病。该术语用于那些不常见的透明真菌所致的感染。不包括那些已被命名了的致病菌,如曲霉在组织中也表现为无色的菌丝,因曲霉是一个很大的属,病原菌多,已有专门的名称命名为曲霉病,故曲霉病不再归入无色丝孢霉病的范畴。
至今为止,被列入透明丝孢霉病的致病菌及被鉴定的菌种数已超过40个种、20多个属。主要有镰孢霉、尖端赛多孢子菌(有性期为波氏霉样菌)、多育赛多孢子菌、拟青霉、青霉、短帚霉等。
一、镰刀菌感染
详见本章第二十二节镰刀菌病。
二、赛多孢子菌感染
(一)病因和流行病学
赛多孢子菌感染呈散在性、世界性分布。已证实有两种赛多孢子菌为人类感染的致病菌。
尖端赛多孢子菌(S.apiospermum)是一种亲土性真菌。感染可由于外伤性接种、饮用污染性水源所致。
多育赛多孢子菌(S.prolificans)引起的感染罕见,且对目前所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均不敏感。多育赛多孢子菌的自然习性不清楚,也是一种亲土性真菌。
(二)临床表现
通过外伤性接种,在免疫力正常者可引起局限性软组织和骨的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孢子的吸入可导致致命性的播散性感染。
赛多孢子菌是引起真菌性足菌肿常见的病原菌。通过外伤接种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足和手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最初的皮损为一小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多在外伤后数月发生。结节增大并向皮表破裂形成窦道,排出白色颗粒,以后扩散到邻近组织和骨,引起毁形性肿胀和组织破坏。
肺部是赛多孢子菌另一常见的感染部位。在免疫力正常的人,从其痰中分离出这些真菌,说明支气管和(或)肺有短暂的该菌定植。空洞性或囊性肺部疾病是对赛多孢子菌易感的主要因素。免疫力正常时发生赛多孢子菌性肺炎者罕见。致命性的脑播散是常见的并发症。
免疫抑制患者的肺赛多孢子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侵袭性曲霉病。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持续发热,对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许多患者发展成为播散性感染。
局限性深在型赛多孢子菌感染可由于软组织的外伤性接种所致,或由肺部播散而来。在非免疫抑制的个体身上,有骨髓炎、关节炎、副鼻窦炎、内眼炎、心内膜炎和灶性脑损害的报道。
(三)实验室检查
这些真菌的菌丝形态在涂片或切片中,无法与其他透明丝孢霉病的病原菌或曲霉相区别。这种菌已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来,但血培养极少阳性。
(四)诊断
赛多孢子菌感染的诊断依靠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原真菌。
(五)治疗
对伴有局限性空洞性肺部损害的患者,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其他的局限型赛多孢子菌感染,如鼻窦炎、关节炎和骨髓炎,外科清除感染组织也可根除。在外科清创的同时最好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
尖端赛多孢子菌的许多菌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此时可用唑类药物治疗,如口服酮康唑(400~600mg/d)、伊曲康唑(400mg/d)。
多育赛多孢子菌对于所有目前使用的抗真菌药都抵抗。免疫力低下伴有播散性感染的患者预后较差。
三、透明丝孢霉病的其他致病菌
许多其他无色真菌偶尔也可成为人类透明丝孢霉病的病原菌。因为其中许多是污染菌,因而作出诊断单靠分离出它们是不够充分的。甚至当同一种微生物多次被分离出时仍须怀疑诊断,这时需在病理切片中证明有该病原体存在。
(一)短帚霉(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
可引起甲真菌病。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曾引起过致命的播散性感染。已证实被感染的甲为播散性感染的来源。
(二)淡紫薄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
是一种污染真菌。有时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由于疏忽使用了已污染的冲洗液后发病,可引起内眼炎、鼻窦炎,伴随心脏瓣膜置换时可引起致命的心内膜炎。
(刘朝红 何罕燕 吴绍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