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隆那霉病

佛隆那霉病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葡萄状佛隆那霉于1958年由Ciferri和Montematini命名。搔抓伤后亦可自身接种发病。可并发于结核病、糖尿病、手术及一些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国外报道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诱发本病。佛隆那霉病至今少有报道,临床表现与其他暗丝孢霉病相似。病理检查在真皮内有暗色壁的菌丝和孢子。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局部清洗和病变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对局限性损害可内服抗真菌药物联用手术切除,有时可以治愈。

佛隆那霉病(veronamycosis)是主要由葡萄状佛隆那霉(Veronaea botryose Ciferri et Montemartini,亦称葡萄孢维朗那霉)引起的皮下组织暗丝孢霉病。

1990年我国在河南首次发现本病。葡萄状佛隆那霉于1958年由Ciferri和Montematini命名。此菌是自然界的腐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杂食动物、鼠类、腐烂的水果及食物中。外伤后接触上述物质即有被感染的机会。搔抓伤后亦可自身接种发病。可并发于结核病、糖尿病、手术及一些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国外报道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诱发本病。

佛隆那霉病至今少有报道,临床表现与其他暗丝孢霉病相似。皮肤表现可为丘疹、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或肉芽肿等损害。病理检查在真皮内有暗色壁的菌丝和孢子。在SDA、PDA及CMA平皿上生长情况相似,25℃,3天开始生长出灰黑或灰绿色短绒毛状菌落。10天后菌落直径可达2cm,中央隆起呈尖顶状,边缘一圈黑色,背面亦为黑色。20天后菌落直径达4cm,中央隆起,表面有橄榄灰色绒毛,边缘为黑色或灰色圈,背面黑色。在脑心琼脂加1%葡萄糖平皿上生长缓慢,菌落呈灰绿色,表面有皱褶,20天后直径约2cm。在察氏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落平坦疏松,表面有棕黑色绒毛,向周围扩展。25℃培养2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棕色分枝分隔菌丝,从菌丝上生出分生孢子梗,直立,与菌丝呈直角或锐角。分生孢子椭圆形,多为两个细胞。分生孢子始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随分生孢子梗延长,分生孢子数目增多,上1/3处均有分生孢子产生,呈合轴式排列。分生孢子梗宽约3μm,长145~180μm。分生孢子宽3~3.5μm,长7.6~8μm。

本病与外伤关系密切,国内所报道者有局部创伤史,所以保护皮肤、黏膜,避免外伤为主要预防手段。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局部清洗和病变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对局限性损害可内服抗真菌药物联用手术切除,有时可以治愈。但复发率比较高。系统性的治疗难度较大,可试用10%碘化钾、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等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袁绍辉 郭宁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