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发病特点为女性多于男性(3∶1),发病率仅次于胰岛素瘤。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但是否恶性尚缺少可靠的形态学指标。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应与胰腺癌、胰腺囊腺瘤和后腹膜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对于恶性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的指征和手术方式则与胰腺癌相同。对晚期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化疗的有效率在45%~63%。

一、概 述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onfunctioning islet cell tumors)与其他胰腺内分泌肿瘤一样也可分泌多种激素,但因分泌量较小,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呈无功能性临床表现,故此得名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927年Wilder首先将某些胰岛细胞瘤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种类型。目前认为,鉴于75%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可以分泌胰多肽,也被称为胰多肽瘤(pancreatic polypeptidoma,PPOma)。在我国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发病占全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15%~40%,仅次于胰岛素瘤。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发病特点为女性多于男性(3∶1),发病率仅次于胰岛素瘤。肿瘤缺少特异的临床症状,通常体积较大,72%以上的病灶直径>5cm,直径多在8cm左右,多为非均质性肿瘤,50%的患者可以出现囊性变,还有的可显示钙化、局部和血管浸润等征象。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但是否恶性尚缺少可靠的形态学指标。国外报道认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大多为恶性(约90%),而国内报道恶性率较低(约30%左右)。目前认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具有恶性肿瘤的一般特性,因此,无论有无转移病灶,若肿瘤细胞异形、核分裂象和肿瘤侵犯被膜、血管及神经即应诊断为恶性。

二、临床表现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起病往往比较隐匿,病程较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主要是肿瘤增大之后对胰胆管、胃十二指肠和门静脉系统产生的压迫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饭后饱胀不适,中上腹部疼痛,可以向腰背部放射等。病程长者可引起体重减轻。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上腹部肿块,大小不等,这是大多数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若肿瘤压迫胆管可以导致梗阻性黄疸,压迫脾静脉可以出现节段性门脉高压的表现。有部分患者可以无明显体征。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诊断中除临床表现外,B超、CT、MRI、ERCP、MRCP和EUS等均是可以选择的辅助检查手段。常规B超对巨大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定位有一定的困难,对分辨囊腺瘤或囊腺癌的价值也有限。EUS可以将探头接近胰腺获得高分辨率的图象,有利于定位诊断。发生囊性变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与胰腺囊性肿瘤一样,通常囊腔和胰管之间无交通。ERCP或MRCP可以发现胰管受压、移位、扩张等征象。CT对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达80%以上,是辅助检查中的重要方法(图8-7)。此外,全身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也可用于鉴别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和胰腺癌,并可诊断无功能性恶性胰岛细胞瘤的转移病灶。

图8-7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CT检查表现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应与胰腺癌、胰腺囊腺瘤和后腹膜肿瘤等疾病相鉴别。B超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囊性肿瘤的囊液分析显示淀粉酶正常,同时CEA、CA19-9和CA125等指标均正常,往往提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

目前在诊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血浆7B2、CgA和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三种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标记物含量的测定对鉴别胰腺导管腺癌、囊腺瘤和囊腺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临床尚未广泛应用。

四、治 疗

对于良性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的方式取决于肿瘤的位置。肿瘤比较表浅包膜又完整者可以行肿瘤局部摘除术,涉及胰腺体尾部的肿瘤则行胰体尾切除术,累及胰腺头部和颈部的肿瘤,可行胰腺局部切除加胰腺空肠吻合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对于恶性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的指征和手术方式则与胰腺癌相同。手术后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40%。

对晚期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化疗的有效率在45%~63%。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链佐星、氟尿嘧啶和多柔比星等。

放射治疗对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原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生存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