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特点
胰腺腺鳞癌(pancreatic adenosquamous carcinoma)是临床上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其发病率为0.9%~11%,又称为腺棘癌(adenoacanthoma)和黏膜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男女发病之比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在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组织中,其组织学特点是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混杂存在,癌组织部分呈不规则腺管状、片状和条索状,肿瘤细胞为多边形或多角形,有角化珠形成。其肿瘤细胞起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慢性炎性刺激造成胰管腺上皮细胞鳞状化生的结果;二是推测多潜能胰腺导管细胞向两种恶性肿瘤分化,使胰腺腺癌与鳞癌共生所致。腺鳞癌的细胞分化较差,多呈浸润性生长,可早期出现周围脏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
二、临床表现
胰腺腺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上腹痛、腰背疼痛、乏力、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等非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病变部位多见于胰头部,但胰体尾和全胰均有报道。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胰腺低密度或囊性肿块,CA19-9测定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报道显示腺鳞癌有高摄入特性,因此67镓核素显像扫描可以有助于术前与胰腺导管腺癌相鉴别。
三、诊断要点
胰腺腺鳞癌术前不易明确诊断,诊断中还需与胰腺导管腺癌相鉴别。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大多数辅助检查也缺少鉴别诊断价值。但有报道表明术前在B超或CT引导下行胰腺肿块细针穿刺可确诊。
四、治疗原则
胰腺次全切除是胰腺腺鳞癌治疗和诊断的最有效手段。由于胰腺腺鳞癌的病灶体积通常较大,容易侵犯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手术切除困难较大,同时这类肿瘤的预后不佳,是否值得实施扩大的胰腺癌切除术尚有待探讨。胰腺腺鳞癌术后可辅助实施化疗和放疗。通常胰腺腺鳞癌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