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学上,舌后气道指自腭垂下缘至会厌上游离缘之间的一段气道。舌根平面的气道阻塞是OSAHS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舌后气道解剖特点
舌后气道上端为舌根上平面,下端为会厌游离缘根部,前为舌根,后为咽后壁,两侧为咽侧壁(图2-32)。其解剖结构特点具有可塌陷性,气道容积既受颌骨框架限制,又随自身位置改变的影响。舌后气道具有可动区与相对不动区。
(一)舌后气道的可动区
1.舌对舌后气道的影响:舌为口腔器官,舌后1/3为舌根部,为舌后气道前壁。舌的大小和位置直接影响舌后气道大小,舌体向后运动时,舌所处位置改变舌根与咽后壁之间距离,舌后气道缩小。
2.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共同起着固定舌肌的作用,舌骨位置影响舌后气道大小。
3.咽侧壁:MRI影像学显示咽侧壁由舌骨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腭咽肌、腭舌肌、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及腭扁桃体构成。咽侧脂肪垫在睡眠状态下松弛塌陷,其厚度改变影响舌后气道横径。
(二)舌后气道的相对不可动区
1.咽后壁的椎骨支架和软组织结构相对固定,在清醒和睡眠状态下基本为舌后气道相对不变区。
2.舌位于下颌骨内侧,受下颌骨支宽度制约,舌体向两侧运动相对受限。
(三)颌骨对舌后区的制约作用
1.上颌骨 上颌骨后倾使软腭相对后移,腭后气道缩小。
2.下颌骨 下颌骨后缩或发育不良可以引起舌后移造成气道狭窄。舌后气道前壁与下颌骨之间有舌体及口底肌肉,在仰卧位,下颌骨由于重力作用趋于向咽后壁移动,附着于下颌骨的肌肉相应向咽后壁方向移位,舌后气道缩小。
图2-32 咽正中矢面
二、舌后气道相关临床解剖
(一)舌
舌为舌后气道的前壁。位于口底上方,口咽之前。分别以舌骨舌肌、颏舌肌、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附者于舌骨、下颌骨、茎突和软腭。
1.舌的构成 舌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前2/3的口部和后1/3的咽部,它们在位置、发生、结构、功能和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口部呈水平位排列于口腔内,咽部呈垂直位排列于口咽的前壁。口部与咽部在舌背面借一向前开口的“V”字形的界沟为界(图2-33、图2-34)。
图2-33 舌背面
图2-34 舌体横切面
2.舌黏膜 舌底的黏膜在正中近舌尖处形成皱襞称舌系带,舌系带的两侧口底黏膜上各有一乳头状突起,是颌下腺导管开口。舌两侧的口底黏膜突起为舌下皱襞,颌下腺导管在其下方。舌底中线两侧向前至舌尖的突起黏膜皱襞称为伞皱襞。在两侧伞皱襞与中线之间的舌底黏膜下有舌深动脉、舌深静脉、舌神经分布。
3.舌扁桃体 舌根部背面的黏膜无乳头,表面凹凸不平,系位于舌根部成簇的淋巴样组织,称为舌扁桃体,位于轮廓乳头与会厌谷之间,形成多数分散的扁平或椭圆形突起,其直径不超过0.5cm,表面覆以复层鳞状上皮。舌扁桃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腭扁桃体相似,由多数淋巴滤泡聚集而成,舌扁桃体为咽淋巴环的组成之一。
舌扁桃体的前界为舌根轮廓乳头,后界为会厌根。舌扁桃体的周围及底部有一层纤维组织与舌体相隔,但无明显的被膜。舌扁桃体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其下方有密集的淋巴组织,内含淋巴滤泡。淋巴组织被纤维组织分割成网状,并与周围的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浆液黏液腺和骨骼肌纤维融合。
4.舌的神经支配
(1)舌的感觉神经支配:舌前2/3的普通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支配(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舌后1/3的普通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
(2)舌的运动神经支配:全部舌肌(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都来自枕区肌节,故都由舌下神经支配,惟一例外的是腭舌肌,它的神经支配和腭肌相同,由迷走神经支配。
(二)下颌骨
下颌骨呈马蹄状,分为体部及左、右支(图2-35)。
1.下颌骨体部 体部的上缘为牙槽突,在第二双尖牙的下方有颏孔,向上后方开口,颏神经及血管由此分出。下颌骨的内面正中有颏棘,其两侧有二腹肌窝。颏棘至下颌支前缘有下颌舌骨肌线,线的上方有舌下腺窝,后下方有颌下腺窝。
2.下颌支 下颌支与体部连接处为下颌角。支的内面近中央处有下颌孔,为下齿槽神经、血管的入口。下颌管穿过下颌骨体部,由颏孔出口,其内血管为下颌的主要营养来源。下颌支的上端有两个突起,前方是喙突,后方是髁状突,髁状突又分头和颈。
3.颏棘 颏棘位于下颌骨内侧面近中线处,一般分为上、下两个,分别为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起点(图2-36)。上颏棘多左、右成对,而下颏棘多融合在一起,难于区分左右。研究者测量国人颏棘的高度、宽度、下中切牙根尖至颏棘上缘的距离、颏下点至颏棘下缘的距离、下颌骨的厚度(表2-1)。
图2-35 下颌骨解剖标志
图2-36 颏棘
表2-1 国人颏棘测量值
颏舌肌前移术的关键是如何对下颌骨切口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到既能将颏棘完整地包括在所截取的骨块中,又可避免切牙根尖损伤、肌肉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4.颞下颌关节 是颌面部惟一可以活动的关节,对语言、咀嚼、吞咽有重要作用。其由下颌关节凹、下颌骨的髁状突、关节盘、关节囊、韧带组成(图2-37)。
图2-37 颞下颌关节
(1)下颌关节凹:呈卵圆形,骨面有纤维软骨附着,仅有薄层骨质与颅腔相隔。关节凹的前端为颞骨颧弓根部的关节结节,后面为颞骨鼓部,关节凹止于岩鼓裂。
(2)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关节凹与髁状突之间。周围与关节囊内壁相连。关节盘将关节囊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大而松,下腔小而紧,腔内有滑膜。
(3)关节囊:上起颞骨凹的周缘及关节结节,下降接触关节盘的周缘,再往下附着于髁状突颈部,为松而薄的囊袋。
图2-38 舌骨
(4)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上起颧弓外侧及关节结节下缘,止于关节囊外侧,可防止髁状突向外错位,口微张时有悬挂下颌骨的功能。蝶下颌韧带起于蝶骨角棘,位于关节内侧,悬挂下颌骨,口迅速张大、髁状突前移时为松弛状态。茎突下颌韧带上起颞骨茎突,止于下颌角及下颌支后缘,位于下颌支后上方,限制下颌角过度前移。
(三)舌骨
舌骨为一“U”形的骨,包括位于正中的体部和两侧的大角和小角(图2-38)。此骨位于舌与喉之间,并借茎突舌骨韧带和附于舌骨的诸肌,将舌骨悬吊于颅的下方,并具有一定的活动度。
1.舌骨体 为凸向前方略呈方形的骨板,其上缘较锐利,下缘较厚,其前面被一明显的骨嵴分为接近水平的上面和接近垂直的下面。此嵴上方的舌骨体与小角和茎突舌骨韧带形成一连续的弧线,代表残存的第二鳃弓。其余的舌骨代表残存的第三鳃弓。在前面还有一正中垂直嵴,因此前面可分为4份,每份都为肌的附着处。偶尔,嵴的上端突出形成一骨结,可能是许多哺乳动物埋藏于舌内的舌骨突。舌骨体后面凹陷光滑朝向后下。
2.舌骨大角 为一细长的骨板,从舌骨体的外侧伸向后方。它与舌骨体之间借软骨连接,直到老年时才由骨代替。小角为一短的骨性圆锥,其基底位于舌骨体与大角联结处的上方。它与舌骨体借纤维组织相联结,有时借滑膜关节与大角相连。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并作为咀嚼、吞咽和语言活动的稳固的基地。
3.舌骨附着肌肉(舌骨上肌群,图2-39)
图2-39 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二腹肌由两个肌腹和联结两个肌腹的中间腱构成。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内面,发生自第二鳃弓,由面神经支配;前腹起自下颌骨的二腹肌窝,发生自第一鳃弓,由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前腹的纤维向后下续连于中间腱,此腱借坚韧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吊带固定于舌骨。中间腱转向上后续连于后腹,此肌收缩可降下颌骨或上提舌骨。此肌与翼外肌一起使下颌骨下降,它是起第二位作用的肌,特别是在张大口时,后腹在吞咽和咀嚼时特别活跃。
(2)茎突舌骨肌:起自茎突的后外侧,向前下行与二腹肌后腹的前方,并分裂为两部分,二腹肌中间腱通过此两部分之间止于舌骨大角与体联结处。在发生上此肌来源自第二鳃弓,故亦受面神经支配。此肌的作用为牵引舌骨向上后方。此肌与其他的舌骨上下肌共同作用时固定舌骨,这是附于舌骨的诸舌肌进行活动时所必需的条件。
(3)下颌舌骨肌:此肌位于二腹肌前腹的深面,与对侧的同名肌共同形成口腔的肌性底,即口底或口膈。它为一扁平的三角肌,起自下颌骨的下颌舌骨线全程,其后份纤维向下内止于舌骨体,其中份和前份纤维止于由下颌骨颏联合至舌骨的正中纤维缝。在此肌的上方有颏舌骨肌和舌下腺;此肌下方后份有下颌下腺。在胚胎发生上,此肌来源于第一鳃弓,故受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此肌为开始吞咽时使口底上升的肌,它也可上提舌骨或使下颌骨下降。
(4)颏舌骨肌:为窄长的小肌,位于下颌舌骨肌上方中线的两侧,起自下颌骨颏棘,止于舌骨体下颏棘,与其上方的颏舌肌存在潜在间隙。此肌在胚胎发生上来自颈部的肌节。此肌收缩时可将舌骨拉向上前方,并与茎突舌骨肌相抗衡。当舌骨固定时,它使下颌骨下降。随着舌骨的前上移动,与舌骨相关的气道前壁及侧壁组织也随着向外扩张,从而有利于舌咽平面气道间隙的扩大。神经支配为舌下神经。血液供应为舌动脉的分支舌下动脉。
(四)舌肌
舌肌被一纤维性的舌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每侧的舌肌又分为舌外肌和舌内肌。舌外诸肌均起自骨骼止于舌;舌内肌则均起止于舌内(图2-40)。
图2-40 舌肌
1.颏舌肌 此肌是最强大的舌肌。此肌前份纤维垂直向上至舌尖及舌前1/3;后份纤维水平向后至舌的后1/3。其最下份的纤维附着于舌骨体;中份纤维均匀地呈扇形分布在垂直部与水平部之间(图2-41)。两侧颏舌肌在后份被向下附着于舌骨的舌中隔分开。在前方由于无此隔,两侧的肌彼此交织。当此肌前份纤维收缩时,下降舌尖使舌收入口内;当中份纤维收缩时,推舌向前,使舌伸出口外;当后份纤维收缩时,使舌骨升起并使之向前。两侧颏舌肌全部收缩时,使舌中份下降,形成凹形。
颏舌肌为舌外肌,起于下颌体内侧面近中线的上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舌内放散,大部分肌纤维止于舌尖、舌背,有少量最下部肌纤维止于舌骨体的前上缘,与对侧同名肌肉之间有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相隔。颏舌肌属于中等疲劳肌,氧化肌纤维成分高,收缩迅速,但容易发生肌疲劳和肌松弛。
颏舌肌为咽部气道扩张肌,主要功能是控制舌的位置,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前伸,单侧颏舌肌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由于颏舌肌有少量最下部肌纤维止于舌骨体的前上缘,其收缩时还可向上牵拉舌骨。
将颏舌肌前移,不仅可以机械性扩大舌咽平面空间,还使得颏舌肌的紧张性增加,提高颏舌肌的张力。
神经支配为舌下神经。血液供应为舌动脉的分支舌下动脉。
2.茎突舌肌 此肌起自茎突前面和茎突下颌韧带上份,行向下前内,在舌的中后1/3交界处进入舌并分为3束。第一束转向内侧,与舌内横肌组一起横行至对侧肌内;第2束沿舌边缘而行;第3束向下扩散与舌骨舌肌的垂直纤维交织。此肌为舌的回缩肌和提肌(图2-42)。
图2-41 颏舌肌
图2-42 茎突舌肌
3.腭舌肌 此肌起自腭腱膜的下面,它向下沿舌腭弓至舌,在舌内横行穿过舌与舌内横肌交织并与对侧肌相续,由于两侧腭舌肌在腭腱膜中线处会合,并在舌内相连,故可作为吞咽及说话时分隔口腔的括约肌。
4.舌骨舌肌 此肌为一薄片状,起自舌骨大角上缘、舌骨体的外侧份和小角,其纤维行向上并微向前进入舌内,与茎突舌肌的纤维相交织。起自小角的肌束又称为软骨舌肌(chondroglossus),此肌收缩使舌下降。
5.舌内肌 由纵行、横行和垂直肌构成。纵行肌分上、下二组,分别位于茎突舌肌第2束纤维的上方和下方。横肌起自舌中隔,纤维横行向外侧与其他舌内肌和腭舌肌交织。舌中隔为一镰刀形的致密结缔组织板,它既未到达舌背又未到达舌尖,向下附着于舌骨体。垂直纤维连接于舌的上、下面之间,主要在外缘附近,但也有纤维分散地穿过舌。舌内肌的作用是改变舌的外形(图2-43)。
图2-43 舌内肌
A.正中矢面;B.舌体横面;C.舌尖横面
(五)舌血管、神经
1.舌的动脉
(1)舌的主要动脉为舌动脉,但面动脉的扁桃体支和腭升支、咽升动脉也发分支至舌根。此外,会厌的喉上动脉会厌支与舌动脉的舌背支相吻合。舌动脉发至舌的分支为舌背动脉、舌深动脉和舌下动脉。舌背动脉是舌动脉在舌骨舌肌深面时发出的2~3个分支,它们向上行至舌的咽部,分布至舌黏膜、腭扁桃体、软腭及会厌等处,并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2)舌下动脉:是舌动脉在舌骨舌肌前缘处从肌深面穿出的两个终末支之一。它位于口底,行于舌下腺的内侧,沿途发支至舌下腺、舌肌、下颌舌骨肌、口底黏膜(包括舌系带)、牙龈等处。在口底前份的黏膜下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吻合。此动脉还穿过下颌舌骨肌与面动脉发出的颏下动脉的肌支相吻合。舌深动脉是舌动脉在舌骨舌肌前缘处发出的另一终支,它向上行至舌的下面,然后转向前方至舌尖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吻合。舌深动脉沿途发支向上行与舌下神经和舌神经的终末支伴行,分布至舌口部的肌和黏膜。
(3)两侧舌动脉分支之间的交通,多发生在黏膜下层内,数量多但细小。故结扎一侧舌动脉进行该侧舌的手术时,实际上很少出血,但在舌尖处则出血较多,这是因为该处有舌深动脉的最大吻合支的缘故。
2.舌动脉、舌神经和舌下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 分布至舌的血管和神经都是在舌骨大角的上方进入舌骨上区,并由后向前行至舌(图2-44)。
图2-44 舌血管、神经
(1)舌下神经:出颅后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在枕动脉起始处此神经勾绕颈外动脉向前行至舌骨大角的上方,它行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此时,它行于舌骨舌肌的浅面并与舌静脉的属支舌下静脉伴行。舌下神经在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此肌的深面,它继续向前上行于颏舌肌的外侧面,并发支与舌神经交通,最后分支至舌肌。
(2)舌动脉:在舌骨大角或下颌骨平面起自颈外动脉,它先向上行,再弓形向下,在舌下神经的深面向前行至舌骨大角的上方。然后,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继续水平向前行,但被舌骨舌肌隔开。在穿出舌骨舌肌前缘时,舌动脉分为两个终末支,即舌下动脉和舌深动脉。通常将舌深动脉作为舌动脉的直接延续,它向上前在舌下面行至舌尖。
国人约有20%的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为防止做舌的手术时大出血,在舌动脉起始处结扎此动脉可能失败,因结扎处远端的舌动脉仍可由面动脉继续供给血液。结扎舌动脉的部位常在舌骨大角上方舌骨舌肌后缘处。为在该处找到舌动脉,应先将下颌下腺推开,找出舌下神经,然后在此神经的深面找出穿入舌骨舌肌后缘深面的舌动脉,或钝性分开此肌,在其深面找出沿舌骨上缘行走的舌动脉。
(3)舌神经:在此区位于舌下神经的上方,深藏于下颌骨与舌骨舌肌之间,再向前行位于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与下颌下腺导管发生螺旋形交叉,即先绕过其外侧至其下方,再至其内侧,继续向上前与舌深动脉伴行至舌尖。
舌神经内含有分布至舌前2/3的普通躯体感觉纤维和味觉(特别内脏感觉)纤维。此外,还含有分布至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副交感纤维。
三、影响舌后气腔的因素
(一)舌后气腔受气道负压的影响
吸气时,由于胸、腹部肌肉的作用引起胸膜腔扩大,降低胸膜腔压力,肺产生被动扩张,整个气道处于负压状态,这种负压达到足以使外界气流克服气道阻力,气流经气道进入肺。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道由于肺的被动扩张而处于舒张状态,肺外气道负压可能引起局部的塌陷。舌和腭垂活动性较大,容易受到气道负压的影响,向后塌陷,引起舌后气腔缩小阻塞。
(二)解剖因素
1.舌体 舌在口底上方、两侧下颌骨升支内侧,舌体自身因素导致舌后气道阻塞。包括舌体积增大,舌体肥大、舌背高拱、巨舌。向后挤压会厌向后,缩小了口咽气流通道,睡眠中容易向后塌陷造成气道阻塞。
2.颌骨结构异常 颅面结构的异常可引起舌后气道阻塞,常见的有以下原因。
(1)上颌骨:上颌骨后移,硬腭高度、硬腭狭窄,长软腭,宽腭垂。
(2)下颌骨:下颌体长度的减少、下颌短缩,小下颌。
(3)舌骨:舌骨位置下移。
3.舌后坠 舌根位于舌后气道的前壁,舌根的肥厚或后坠可引起舌后气道的阻塞。
4.舌根淋巴组织(舌扁桃体)增生
(1)慢性舌扁桃体炎与舌扁桃体增生肥大向后压迫会厌,导致喉咽部前后径缩小,阻塞上呼吸道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正常舌扁桃体宽约2cm,长约1cm,高不超过1mm,肥大的舌扁桃体长36.5cm±7.5cm,宽44.4cm±8.5cm,高31.1cm±5.8cm(Brei,2005)。巨大的舌扁桃体可占据整个会厌谷并遮盖会厌边缘或向外侧延伸,与腭扁桃体下端相连;表面呈颗粒状或分叶状,有时可见曲张的静脉。
(2)咽部的淋巴组织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小的,但舌扁桃体不同,它是咽部淋巴组织中最晚发生萎缩的组织,受到外界刺激后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演变为致敏淋巴细胞,从而发挥免疫功能。舌扁桃体肥大是淋巴组织反应性过度增生的结果,淋巴滤泡增生显著,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滤泡腔的损害亦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肥大舌扁桃体以滤泡腔的渗出、潴留、扩张或囊肿形成为主要病变。晚期可见上皮损害,间质增生而演变成炎性肉芽组织。
(3)舌扁桃体肥大:可分为滤泡型增生、弥漫增生型、滤泡与弥漫混合增生型、肉芽样增生型,乳头状增生少见。会厌谷腔隙及滤泡腔生理性凹陷为病原菌的寄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舌扁桃体感染炎症的病因基础。舌扁桃体肥大除了慢性炎症刺激淋巴组织增生外,还与过度烟酒嗜好、喜食刺激性食物及发声过度有关,也可见于过敏体质患者。有研究发现腭扁桃体切除后可导致舌扁桃体代偿性肥大。舌扁桃体肥大发病率为3.2%,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儿童少见。临床上许多长期不愈的慢性咽喉炎、睡眠呼吸疾病以及急性会厌炎反复发作均与舌扁桃体肥大有关。
(4)舌扁桃体肥大可分为3度:Ⅰ度限于舌根,肥大增生不明显,一般不需要治疗;Ⅲ度肥大增生明显,超出舌根部,向四周延伸,自觉症状明显;Ⅱ度介两者之间。
5.肥胖 肥胖是导致上气道周围软组织结构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肥胖主要通过增加上气道软组织结构(舌、软腭、咽旁侧壁)的尺寸,增大气道顺应性。肥胖可以导致咽旁侧脂肪垫的脂肪组织增加,脂肪垫体积增大,脂肪组织在腭垂内堆积,堆积在下颌骨下面、舌和软腭之区内的脂肪会使组织受压增加,睡眠状态下易向后压迫周围组织,造成气道狭窄。
四、上气道开闭相关神经-肌肉支配
(一)上颌神经
为三叉神经分支。由卵圆孔出颅至翼腭窝,由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经眶下沟和眶下管由眶下孔穿出。沿途分支包括:
1.上齿槽神经 上颌神经在眶下管内距离眶下孔6~8mm分出。分前、中、后3组,布于上颌牙齿、牙槽骨、唇颊侧的牙龈。
2.鼻腭神经 沿鼻中隔下降,入切牙管,出切牙孔分布于两侧切牙、尖牙区的硬腭黏膜与牙龈。
3.腭神经 分腭前、中、后3支。腭前神经出翼腭窝经翼腭管出腭大孔分布于后牙处硬腭黏膜与牙龈。腭中神经与腭后神经出腭小孔,分布于软腭及扁桃体。
4.眶下神经 出眶下孔至面部,分布于眼睑、鼻侧和外眼角与口角连线内的颊部皮肤以及上唇全层组织。
(二)下颌神经
有感觉和运动纤维,司下颌和颞部的感觉及咀嚼肌的运动。神经干由卵圆孔出颅,在颞下凹处分支如下:
1.颊神经 分布于颊部黏膜及皮肤,司感觉。
2.下齿槽神经 经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下方与同名血管进入下颌孔,在下颌管内分支至下颌牙齿、牙周膜及牙槽骨。在颏孔处分出颏神经出骨,分布于颊部、下唇、第一双尖牙以前的颊唇侧牙龈。
3.舌神经 与下齿槽神经分开后,在其前方向下前经翼内肌和下颌支间,在下颌迟牙内侧的表浅黏膜之下、颌下腺及颏舌骨肌之上,在向前分布于口底和舌体前2/3黏膜。司感觉和味觉,其味觉纤维来自面神经的鼓索神经。
咀嚼肌和下颌舌骨肌支神经为三叉神经运动纤维。
(三)舌咽神经
出颅后至茎突咽肌后缘,其舌支绕茎突咽肌向前下隐于舌骨之下到舌根,分布于舌的后1/3黏膜,司味觉。
(四)舌下神经
出枕骨的舌下神经管后,于二腹肌后腹上端的深面下行达颈动脉三角,在下颌角处弯曲向前,越过颈内、外动脉的浅面,再经二腹肌后腹下端的深面进入颌下三角,位于颌下腺的深面,伴随其上方的颌下腺导管及其附近的舌下神经伴行静脉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达舌下间隙。
舌下神经在舌骨舌肌浅面分支分布于舌外诸肌,行至舌骨舌肌前缘、颏舌肌外侧,分支深入舌内肌群。舌下神经颅外分3段:第一段舌下神经跨越颈外动脉处至舌骨舌肌后缘。第二段舌下神经在舌骨舌肌表面走行,第三段舌下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颏舌肌外侧进入舌肌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