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鼻瓣区狭窄

鼻瓣区狭窄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鼻瓣区狭窄造成的鼻塞容易被忽略。鼻腔是上气道阻力产生的起始部位,鼻阻力占整个呼吸道阻力50%。鼻阻力过大或过小对呼吸生理皆有不利影响。系由外侧的鼻阈、内侧的鼻中隔前下端及外下方的鼻腔底所形成,小于鼻孔。2.鼻瓣区即使轻度异常也可使气流向上时受阻,在呼气时鼻阻力增高可发生早期鼻瓣凹陷,所以鼻瓣膜区病变很容易产生鼻气道阻塞症状。多见于下鼻甲前端肥大、鼻阈狭窄。鼻阈狭窄以往多难处理。

鼻瓣区狭窄造成的鼻塞容易被忽略。鼻腔是上气道阻力产生的起始部位,鼻阻力占整个呼吸道阻力50%。鼻阻力过大或过小对呼吸生理皆有不利影响。鼻瓣区是上气道最窄的部位,因该部位的横截面积最小而产生的阻力最大,此处发生微小的解剖结构变化就会对气道阻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气时产生胸内负压遇到上气道过高的阻力或咽壁顺应性过度时就会发生气道的塌陷。

一、应用解剖

鼻腔按功能分为5个区域(图20-22):鼻前庭区、鼻瓣区、鼻腔顶区、鼻甲前区、鼻甲后区。鼻瓣(图20-23)的鼻前庭内侧界为鼻内孔。系由外侧的鼻阈、内侧的鼻中隔前下端及外下方的鼻腔底所形成,小于鼻孔。

图20-22 鼻腔功能区

1.鼻前庭区;2.鼻瓣区;3.鼻顶区;4.鼻甲前区;5.鼻甲后区

图20-23 鼻瓣

(一)鼻瓣区组成(图20-24)

1.鼻瓣区由上颌骨鼻嵴、鼻阈、下鼻甲前端及鼻中隔相对应部分组成。

图20-24 鼻瓣膜区鼻瓣的构成

1.鼻外侧软骨;2.鼻中隔;3.鼻瓣;4.瓣角;5.鼻瓣区

2.鼻瓣区横截面为狭长的三角形,平均面积在55~64mm2,正常角度在10°~15°。

(二)鼻瓣区功能

1.鼻瓣区具有环形收缩功能,是鼻气道最柔软、最狭窄的部位,能控制鼻气流和鼻阻力,组成此区域的一个部位向内移位,即可使鼻瓣膜区狭窄。

2.鼻瓣区即使轻度异常也可使气流向上时受阻,在呼气时鼻阻力增高可发生早期鼻瓣凹陷,所以鼻瓣膜区病变很容易产生鼻气道阻塞症状。

(三)鼻瓣区病变

1.鼻瓣膜区局部瘢痕、解剖畸形。

2.下鼻甲前端肥大。

3.前鼻底肉阜。

4.鼻中隔前方及鼻小柱有脱位、突出、偏移。

5.鼻翼塌陷(特别是在吸气时)。

6.鼻瓣夹角异常。

7.鼻阈和鼻中隔间距离过小。

8.鼻中隔前端偏曲,外伤、烧伤或术后鼻前庭瘢痕性缩窄,鼻外侧软骨凸出,鼻翼软骨塌陷或骨性犁状孔缘狭窄,慢性鼻炎引起的下鼻甲前端肥大等是鼻瓣区病变的主要原因。

二、鼻瓣区狭窄的分类

常分为软组织异常型和骨组织异常型。

1.软组织异常型:包括下鼻甲前端肥大、鼻阈狭窄、鼻底肉阜、鼻瓣区瘢痕。

2.软骨异常型:包括鼻中隔前端偏曲、鼻外侧软骨突出、鼻翼软骨塌陷。

3.骨性犁状孔狭窄型。

三、手术功用

目的及原则是矫正异常,切除瘢痕组织或过多的软骨,尽可能保留肌肉和黏膜,重建局部瓣区功能。扩大狭窄鼻瓣膜区,降低鼻阻力,改善鼻塞症状。

四、治疗方法

术前必须了解鼻瓣异常的类型和部位,精确设计手术方案。注意操作的精确性及细致性。

(一)软组织异常型

多见于下鼻甲前端肥大、鼻阈狭窄。下鼻甲前端肥大可行下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术,只需部分切除下鼻甲前端即可。避免切除过多下鼻甲组织或伤及下鼻甲后端较大动脉,有术后出血率高和继发萎缩性鼻炎的可能。最好是行黏膜下射频消融术。鼻阈狭窄以往多难处理。手术后瘢痕使狭窄再发生率高,比较适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

(二)软骨异常型

1.鼻中隔前下部偏曲 手术切口应尽量靠前,须将偏曲的软骨及位于其下方的嵴突完全切除。

2.鼻外侧软骨切除术 如鼻外侧软骨突出,切除方法如下(图20-25):

图20-25 鼻外侧软骨切除

A.切口;B.分离鼻外侧软骨上部;C.分离鼻外侧软骨下部;D.切除突出软骨

(1)局部麻醉。

(2)用小拉钩将鼻尖部抬高,暴露鼻外侧软骨,用小刀切开外覆皮肤。

(3)仔细分离皮下组织,切开骨膜,将软骨两侧完全暴露,切除突出软骨。软骨切除的多少,必须正确估计,避免切除过多,发生鼻腔不对称。

(4)缝合皮肤。

3.鼻翼软骨塌陷及外伤性瘢痕闭锁 多采用自体软骨植入或先埋扩张器,后运用带自体软骨的皮瓣修复。亦可使用人工材料代替软骨。

(三)骨性犁状孔狭窄型

取犁状孔相对处唇龈切口,分离犁状孔缘黏骨膜,凿除部分骨缘扩大犁状孔,缝压切口。注意避免鼻前庭切口造成瘢痕缩窄。

(罗  伟 常英展 黄 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