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醉苏醒期的风险
腭咽手术麻醉恢复期的风险主要表现是气管导管拔除后的急性呼吸道梗阻,术毕清醒过程是OS-AHS患者易发呼吸意外的阶段。各种潜在的原因如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肌肉张力尚未恢复、堆积药物代谢缓慢,拔管时期极易出现急性气道梗阻,使患者在自主呼吸时产生明显的呼吸道内负压,可能产生负压性肺水肿。处理非常困难的腭咽、舌手术后会发生局部软组织肿胀,致气道空间进一步变窄,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气道梗阻,造成窒息缺氧、心脏停搏。有报道OSAHS患者拔管后再发气道梗阻的发生率为5%,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是麻醉恢复期处理的最重要环节。
手术结束麻醉转浅,口咽部的创面疼痛刺激、气管导管和清理呼吸道的刺激,患者会剧烈呛咳而导致创面出血,麻醉医生清理出血又会导致呛咳进一步加重,此时如果拔管会导致急性气道梗阻而发生危险。如果患者发生躁动,医生处理起来就更被动。
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机
把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时机是麻醉恢复期的最重要环节,重点分析插管时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手术的时间和种类、患者的BMI及OSAHS的严重程度等。重症患者术后宜佩戴气管导管入ICU呼吸支持,最好在术后4~6h再拔管。在某些病例,超过常规拔管时间后再拔管可能更加恰当。为防止术后上呼吸道梗阻,具备以下条件时方可拔管:①拔管时病人必须完全清醒;②残余肌松药作用完全消失,肌力恢复正常,呼吸频率<25/min;③吸入40%氧气时SaO2>95%、PaO2>80mmHg、PaCO2<50mmHg、总通气量(VT)>5ml/kg;④循环功能稳定;⑤上呼吸道内无血性分泌物,同时备好氧气、吸引器、口鼻咽通气道及面罩。
三、气管导管拔除时的处理
1.选择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或选用其他麻醉方法,而在手术要结束前用静脉麻醉。
2.术中较早预防性应用激素或氨茶碱,减轻口咽部水肿及拔管时支气管痉挛的发生。
3.常规应用肌松药拮抗药,有其禁忌证的患者除外。
4.充分供氧。
5.慎用催醒药。
6.手术结束前及早应用镇痛药进行术后镇痛。
7.术毕在麻醉较深的状态下开始清理呼吸道,尽量吸尽胃内的空气和胃液,以防止拔管时发生反流而引起误吸,避免浅麻醉下频繁吸痰。
8.苏醒过程中预期血压会升高且持续至术后第1天,通常需要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如拔管早期患者自主呼吸良好,可考虑采用无创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辅助通气,以保持口咽部呼吸道开放。拔除导管后应继续进行严密监护并准备再次插入气管导管和备气管切开包。
四、拔管后呼吸困难的原因
1.术前病生理改变 OSAHS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且多伴有肥胖、腭垂肿大及软腭宽松。
2.麻醉原因 肌肉松弛药的残余效应、镇静及镇痛药物从脂肪组织中的再次释放、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引起的喉水肿以及拔管以后的支气管痉挛。
3.手术原因 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咽喉部水肿,某些情况下出血引起的误吸。
4.其他 分泌物过多引起的气道阻塞和反流误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