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列举了许多与强化和微小改变相关联的现象,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依然在某些特征方面具有共同之处。这些现象包括:受众既有倾向和由此衍生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过程;群体和群体规范;传播内容的人际维度;意见领袖及个人影响的作用;媒体在自由企业社会中的属性。
1.上述现象虽然都外在于传播本身,但却起到中介作用,并影响传播效果(当然,由此形成的影响并不是单一方向的;传播通常会触发或加强外部因素,这些受到影响的外部因素同时又作用于传播效果)。
2.在正常的传播情境中,上述现象都有可能存在并产生积极作用。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总是保持活跃,或是无法控制其活跃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它们将有可能变得活跃。
3.总体来讲,上述现象都既有增强大众传播对既有观点的影响,也有降低受众态度发生转变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三种情况的考虑,笔者提出了绪论中的前两个归纳。在这里,我们首先回忆一下这两个归纳。第一个归纳提出:“大众传播大多时候不会成为受众反应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会作用于众多中介因素和传播效果。”在笔者看来,上述列举的现象可以看作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第二个归纳认为:“这些中介因素是大众传播成为强化已有条件的促成因素,而不是核心原因。”上述列举的中介因素,在笔者看来,也都发挥了这样的传播功能。
笔者在绪论中提出的五个归纳目前都处于试验性的探索阶段。但是,本书的写作意图并不是要为这五个归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而是想证明,即使在探索阶段,它们对于传播现象也是具有启示性的。因此,前两个归纳无论在组织还是理论方面都具有建设性。具体来讲:
1.这两个归纳表明了一种关系,即某些传播总效果发生的相对概率(强化、微小改变和转变),或者是我们所谓的传播效果方向和传播效果过程。
2.这两个归纳也使我们注意到了某些特定因素的相同之处及其相关传播现象(受众既有倾向、群体规范、人际传播影响等)。这些因素看起来属于同一类别,虽然还没有给出准确定义,但它们显然是不同于传播本身的文本特征和传播来源的。
3.这两个归纳还进一步使我们注意到了某些其他现象的存在(比如,受众态度发生微小改变的概率和拒绝改变自我卷入态度的概率)。用术语可解释为,归纳能“预测”这些现象或是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具有推测性质,但它们仍有助于我们组织理解现有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知识。
4.这两个归纳,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形成具有预测性的设想或假说,并且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指明正确方向。比如:
(a)我们现有关于中介因素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即使是最权威的研究记录也不能保证此点;许多假说并没有得到验证,在这方面,意见领袖是否能阻止群体态度发生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他一些假说也没有得到有力数据的证明,比如:持有明确态度的受众和他们拒绝改变现有态度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在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上,我们不仅需要测试这些假说的合理性,还需要对许多变量因素给出准确解释。
(b)如果像受众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等因素可被定义为同一类别,并且这样的因素外在于传播过程,起到的是强化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并没有将该类别的所有因素清晰地辨别出来,挖掘这些未知因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效果过程。
(c)如果这样的中介因素确实能大规模地强化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试探性地预测,在大众传播使受众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中,这些因素不起作用或是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作用。笔者将在第四章详细阐明这一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