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躯体疾病诊断的思维与方法

躯体疾病诊断的思维与方法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现阳性体征以后,可进一步追问病史,重点进行检查。临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原学、免疫学和影像学等检查作出病因诊断。病因诊断是说明疾病本质的诊断,应置于诊断的首位。反映疾病病变所在部位、范围、性质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状况。病理解剖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内镜、手术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掌握疾病共同的发病规律与特殊性表现,有利于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和正确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搜集

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仪器检查所得的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原始资料和依据。因此,应高度重视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是确定诊断的前提和基础。

1.真实性 搜集与疾病相关的资料只有客观、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疾病的本质,做出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因此,对资料的搜集和运用,应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系统性 患者叙述病情,可能主次不分,缺乏系统性,因此,问诊时应根据需要,逐一进行深入询问,找出症状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体格检查既要细致、全面、系统,又要分析症状与体征及不同体征之间的关系。发现阳性体征以后,可进一步追问病史,重点进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合乎实际的诊断。

3.完整性 患者从起病到就诊,往往已经历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对其病情的变化、所接受的检查、检验和治疗的结果等资料的收集应做到尽可能详细、完整,为疾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二)临床诊断的种类和内容

1.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是根据致病的原因而提出的诊断。因为疾病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病因的诊断决定疾病的本质,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起决定性作用。临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原学、免疫学和影像学等检查作出病因诊断。病因诊断是说明疾病本质的诊断,应置于诊断的首位。

(2)病理解剖诊断:又称病理形态诊断。反映疾病病变所在部位、范围、性质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状况。病理解剖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内镜、手术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3)病理生理诊断:也称功能诊断。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能反映病变器官功能的改变,是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劳动力鉴定的主要根据。

2.疾病诊断的内容 诊断的内容包括主要疾病和次要疾病两个方面。

(1)主要疾病:主要疾病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及其并发病或并发症。

(2)次要疾病:次要疾病是指在发病机制方面与主要疾病互不相关,但同时存在的伴随病(或称伴发病)。

现将诊断内容及格式举例如下: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

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理解剖诊断)

心功能不全二度(心功能Ⅲ级)(病理生理诊断)

心房颤动(并发症)

慢性扁桃体炎(Ⅱ度)(伴发病)

(三)诊断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思维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诊断除了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必须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和论证的临床思维过程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

(1)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有主观症状,也有客观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均反映疾病的某些现象,其中有些是非本质的表现,有些是疾病的本质表现。要善于透过各种复杂现象,结合临床医学理论,分析与认识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同或不同的疾病可有共同的症状和表现,称为疾病的共性;而每种疾病或每一个体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即疾病的个性。掌握疾病共同的发病规律与特殊性表现,有利于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和正确的诊断。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可有许多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项目异常。诊断疾病时,要善于分析哪些是疾病的主要表现,哪些是次要表现。因为抓住疾病的主要表现,即主要矛盾,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而疾病的次要表现,即次要矛盾,则是疾病的非本质表现。分析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的关系,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4)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体是由各系统、器官组成的统一体。其系统、器官局部有病变,可累及整体,引起全身性的临床表现,而全身性疾病也可突出表现在局部方面,因此,要从局部的变化中,认识整体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四)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

病人就医时所患的疾病可能是多种多样,而每一个病人出院都应至少给予一个诊断。对于存在多种疾病的病例,就需要选择主要诊断填写到病案首页相应栏目之中。

1.选择主要诊断的基本原则 在本次医疗过程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消耗医疗资源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就是该病人本次就医的主要疾病-主要诊断。

2.对于复杂情况主要诊断的选择 如果病因诊断能够包括主要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诊断;如果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是病因的通常表现,而是某种严重的后果或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那么要选择这个重要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但这里所涉及的临床表现不是指疾病的终末期情况,即呼吸循环衰竭之类情况不能作为主要诊断。

3.关于既有治疗又有未治疗的疾病 选择已治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需要指出的是,治疗并未限定为治愈或有效,当一个病人的重要疾病经多方治疗无效,伴随疾病或并发症则治愈,仍应选择重要疾病诊断为主要诊断。

4.病人因某些症状或体征或检查结果异常住院者 当患者的医疗终结时仍未能确诊,那么症状、体征或异常发现可以作为主要诊断。

5.因可疑诊断住院者 患者在出院时仍没有确诊,可疑诊断可以作为主要诊断;当可疑情况不能排除并同时有明确的临床表现或症状(或其他诊断)时,应选择明确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作为主要诊断。

总之,疾病诊断的填写顺序应当是:主要治疗疾病在前,未治疾病及陈旧性疾病在后;严重疾病在前,病情轻的在后;本科疾病在前,他科疾病在后;病因诊断在前,并发症在后。

(五)误诊的原因分析

1.病史资料不完整不准确 医生在问诊开始就应该分析患者的叙述,对患者所述内容进行核实,以免被患者认识上和感觉上的倾向性导入诊断思维的误区。

2.观察不细或检查结果误差 临床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临床思维偏差和检查中遗漏关键征象,对检查结果不加分析或依赖检查结果的误差,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3.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缺乏对病情深入细致的了解,使某些印象占据了思维的主导地位,致使判断偏离了疾病的本质。

4.医学知识不足和缺乏临床经验 对一些病因复杂,临床罕见疾病的知识缺乏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

临床上出现误诊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只要及时总结,善于接受教训,不断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通过反复实践,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就能不断的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