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胸时胸膜腔压力的影响

气胸时胸膜腔压力的影响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病因及病理生理 外伤穿透胸壁造成胸壁部分缺损或胸壁遗有伤口,胸膜腔与外界持续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称为开放性气胸。此外,胸壁存在伤口,容易引起胸膜腔感染,并发脓胸。开放性气胸纵隔摆动严重影响循环系统功能,是此类急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张力性气胸是闭合性胸外伤中最常见致死原因,主要是未想到张力性气胸的可能,特别是对严重复合伤患者。

一、闭合性气胸

1.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泡破裂、肺裂伤或胸壁穿透伤后,少量气体逸入胸膜腔,肺或胸壁的伤口自然闭合,不再有气体进入胸膜腔,这样造成的胸膜腔内积气称为闭合性气胸。例如肺大疱破裂,针灸或胸腔穿刺意外刺伤肺组织。小量气胸时肺萎陷体积<20%,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少。当肺萎陷体积>50%时,为大量气胸,可产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2.临床症状 小量气胸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胸部X线偶然发现。大量气胸时,患者多有胸闷、不适、气急、胸痛等症状,体查可发现患侧胸部饱满,叩诊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正位胸部X线片显示患侧肺萎陷,胸膜腔积气,有时可伴少量积液。

3.诊断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片可诊断此病,胸膜腔穿刺抽出气体可证实诊断。

4.治疗 小量气胸无须特殊处理,待空气自行吸收,其吸收速度约为每天1.25%。大量闭合性气胸,患者有明显症状,需行胸膜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以促使肺尽快复张膨胀。

二、开放性气胸

1.病因及病理生理 外伤穿透胸壁造成胸壁部分缺损或胸壁遗有伤口,胸膜腔与外界持续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称为开放性气胸。

由于患侧胸膜腔内负压消失,伤侧肺萎缩,吸气时纵隔移位压迫对侧肺,而且两侧肺内残气对流,均影响肺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长久可造成呼吸衰竭。开放性气胸造成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平衡,吸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纵隔向患侧移位。这种随呼吸运动出现的纵隔摆动影响静脉回心血流,继之心排血量减少,最终可产生循环衰竭。此外,胸壁存在伤口,容易引起胸膜腔感染,并发脓胸。

2.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心悸,气急,呼吸困难,发绀,部分患者血压下降,甚至呈休克状态。查体发现胸部有开放性伤口,呼吸时空气经伤口进出胸膜腔,发出吸吮样声音。

3.诊断 根据胸部外伤史、症状和体征,易于诊断。特征性的表现是胸壁有创口并随呼吸发出吸吮声。病情稳定后,可行胸部X线片,目的不是诊断,主要是了解有无胸内异物或其他胸内合并伤。

4.治疗

(1)现场紧急处理原则是迅速封闭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以消除纵隔摆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现场可以用多层纱布或任何可用材料封盖伤口,棉垫加压,胶布绷带固定。以后再按闭合性气胸处理。

(2)给氧,补液,必要时输入胶体或血液,纠正休克和循环功能不全。

(3)如果怀疑存在胸内异物或胸内脏器损伤,或有活动性出血,在呼吸循环稳定后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清创术,酌情进行相应处理。

①如无胸内损伤,无严重创口污染,清创后予以缝合。

②伤口污染严重,仅缝肌层,皮下、皮肤延期缝合。

③胸内损伤需行开胸手术而创口污染不重,且位置恰当,可扩大创口行胸内手术,反之需另做剖胸切口。

④胸壁缺损过大,可用带蒂肌皮瓣填补,骨膜片覆盖,或人工代用品等予以修复。

(4)清创术毕均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

(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张力性气胸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裂伤、支气管损伤、食管裂伤或胸壁穿透伤可造成张力性气胸。此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单向活瓣,吸气时活瓣张开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致使胸膜腔内气体不断增加,压力逐渐增高,形成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的伤侧肺受压萎陷,通气量减少;张力将纵隔推向健侧,使健侧肺也受压。呼吸通气面积减少,但血流仍灌流不张的肺泡,肺内分流增加,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和低氧血症。由于纵隔移位使上下腔静脉扭曲成角,以及胸膜腔内高压,均导致回心血流量受阻,心排血量降低,最终造成循环功能衰竭。若不及时救治,可很快导致病人死亡。

2.临床表现 患者极度呼吸困难,发绀,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检查可见伤侧胸部饱满,呼吸活动度减低;叩诊呈鼓音,气管及心尖冲动均向健侧移位,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有时气体进入胸壁软组织,可发现胸部、颈部及头面部皮下气肿。

3.诊断

(1)根据外伤史以及临床表现,怀疑张力性气胸。

(2)疑有张力性气胸患者,有条件时可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有无肺萎陷。

(3)无条件进行X线检查,病情危重,可行试验性诊断性穿刺。于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穿刺有高压气体排出即可明确诊断。

4.治疗

(1)治疗原则为张力性气胸进展迅速,常危及生命,必须迅速处理,紧急处理原则为排气减压。

(2)方法是用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刺入胸腔内,达到暂时减压的目的。穿刺针尾可连接水封瓶行胸腔引流或使用活瓣针。活瓣针为穿刺针尾端栓一橡皮指套,顶部剪一小口,使气体能够排出但不能进入胸膜腔。此种方法简易有效,便于现场救治与转运。紧急处理后再做胸腔闭式引流,必要时行负压吸引。一般肺组织裂伤于1周内自行闭合,肺重新复张。

(3)若闭式引流后呼吸困难无明显缓解,胸管持续大量漏气,肺不能有效膨胀,提示存在严重肺裂伤或支气管断裂,需尽早剖胸探查。多采取侧卧位,后外侧剖胸切口。经第5或第6肋进胸。较小的肺组织撕裂伤或缺损,可以采用进针较深的褥式缝合数针,闭合裂伤创面。如果肺组织损伤大且深,单纯缝合裂伤断面容易渗血、肺不张,继发感染或形成支气管胸膜瘘,此时应行肺部分切除或肺叶切除。如果发现为支气管断裂,应进行支气管断裂修补缝合术。

(4)胸内修补手术完毕,充分冲洗胸腔,彻底止血。除留置前胸引流管用于排气外,还需在第7肋间腋中线另置闭式引流以利胸液排出。

(5)无论是否手术,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处理包括吸氧,预防感染,并注意其他部位有无合并伤。

四、有关外伤性气胸的几点看法

1.临床工作中,外伤所致气胸,无论是闭合性、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均很常见,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建筑工地、矿山医疗单位。第一线医务人员对于气胸应有足够的知识和处理技能,这样经过现场紧急处理,为以后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可能会挽救某些危重患者。

2.闭合性气胸多无明显症状,体征也很少,大多是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由于胸腔内气体逐日吸收,因此其危险性较小,对人体损伤相对较轻。

3.因为有胸壁开放性伤口和随呼吸产生的吸吮声,开放性气胸诊断很容易。问题出在现场紧急处理。某些人强调需要等待客观检查结果,诊断清楚后再处理,如胸部X线片,实验室检查等或更为复杂的检查,结果丧失了宝贵的抢救时机。开放性气胸纵隔摆动严重影响循环系统功能,是此类急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伤现场常不可能找到无菌纱布或敷料,我们强调采用一切可能获得的材料,毛巾、围巾、衣服等,此时压盖胸壁伤口立即消除纵隔摆动是第一位的,以后再按闭合性气胸处理,防治感染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开放性气胸另一常出问题的是清创术。某些急诊医师未做必要的检查,未明确是否存在胸内异物或其他合并症,仅将伤口简单缝合,结果以后出现了脓胸。因之,此处强调在病情稳定后,应进行某些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后,依病情做简单清创术或开胸探查术。

5.张力性气胸是闭合性胸外伤中最常见致死原因,主要是未想到张力性气胸的可能,特别是对严重复合伤患者。20年前曾有1例,壮年男性患者,外伤后神志尚清,但是表现为呼吸、循环衰竭。急诊室邀请基本外科、胸外科、骨科和神经外科会诊。基本外科排除腹腔内出血和急腹症。骨科认为虽有下肢骨折但不至于造成目前的严重衰竭状况,并同意病情稳定后再处理骨折。胸外科会诊的是一位年轻医师,认为无明显胸部外伤口,呼吸循环衰竭系脑挫裂伤所致。神经外科意见患者意识尚清楚,无明确颅内定位体征,无延髓挫裂伤和颅内压增高体征,认为呼吸、循环衰竭原因非神经系统外伤所致。当时因病情重笃,无法搬动病人,未行胸部X线检查和脑超声检查。在这些连续会诊过程中,没有哪一科接收患者,也未予输液和纠正低血压,单纯鼻导管吸氧远不能缓解低氧血症,最终患者死亡。尸检发现患者右侧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腹部、颅脑未见明确致命性损伤。从此病例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很多。其实,此病例的诊断和处理均不太困难,只要用手扪一下气管位置,听诊器听半分钟,诊断即明了,而一根粗针头刺入右胸腔即可挽救一条性命。可是我们的会诊医师太盲目自信了,而且对张力性气胸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许多教科书都强调对外伤性气胸紧急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就是从此类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强调年轻医师,即使年老医师,也不能放松警惕,永远牢记“三基”“三严”,才能有效地、成功地处理好胸外科急症。

6.有关张力性气胸的诊断问题,某些医师认为气体在胸膜腔内迅速积聚的是张力性气胸,殊不知缓慢聚积起来的气胸也是张力性气胸。30余年前我们还应用“气胸测定仪”测定胸腔内压力,抽净胸内气体后,20min再重复穿刺抽吸,确定是否为张力性气胸。目前气胸测定仪已无人再用了,各医疗单位行单纯穿刺抽气来处理外伤性气胸者愈来愈少,大多数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优点是水封瓶胸腔引流安全有效,无论是闭合性或张力性气胸均能缓解症状或达到愈合。此外,闭式引流还可观察胸内漏气有无减少和肺复张状况,若胸内持续漏气无缓解,提示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合并症。学者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认识了胸内生理学,应用胸腔闭式引流解决了胸外伤造成的呼吸生理紊乱,所以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发展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