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定义 胸膜腔发生感染即为脓胸,按病程区分,分为急性脓胸和慢性脓胸。按致病菌区分,可分为特异性感染性脓胸和非特异性感染性脓胸。按病变范围区分,可分为局限性或包裹性脓胸和全脓胸。结核性胸膜炎是脓胸的一种,是特异性结核杆菌感染胸膜腔所致的急性胸膜腔感染。在胸膜腔感染结核时,机体处于高度过敏状态,对结核菌素和蛋白成分出现高度反应的胸膜炎症,是全身结核病累及胸膜的结果。
2.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菌为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进入胸膜腔有多种途径,邻近胸膜的肺结核病灶破溃,细菌和感染性物质直接进入胸膜腔;肺门淋巴结核的细菌循淋巴管逆流至胸膜;脊椎结核侵入胸膜腔;以及结核菌经血行或淋巴播散至胸膜腔。胸膜炎病程早期,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炎症,如炎症渗出水肿,胸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以后淋巴细胞浸润更为明显。胸膜表面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继之出现浆液性渗出,胸膜表面出现结核结节。胸膜炎进入慢性期,病理改变主要为胸液吸收纤维素沉着,胸膜增厚逐渐纤维化或钙化。
二、临床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表现呈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干咳和胸痛,类似急性肺炎,此种占全部病例的60%以上。胸痛多位于腋前线或腋后线下方,深呼吸或咳嗽时明显。有时炎症致两层胸膜互相贴近摩擦,产生胸痛,听诊闻及胸膜摩擦音,称“干性胸膜炎”。少数患者症状较轻,未能诊断或治疗而自愈,患者全然不知,以后胸部X线显示肋膈角变钝,提示曾患过胸膜炎。随病情发展,胸膜腔出现积液,并逐渐增加,患者胸痛消失,而出现胸闷、咳嗽、气短,此期称为“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缺乏、午后低热,干咳无痰或咳少量黏液痰。
大量胸腔积液时,体检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液平面以下叩诊浊音,语颤消失,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液平面上方呼吸音增强。
三、诊 断
除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外,某些辅助检查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1.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占较大比例。血沉加快。
2.目前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意义不大,因我国人群结核菌感染率高,且儿童期普遍接种卡介苗。当中等浓度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近期转阳或呈强阳性反应,则有助于诊断。
3.X线胸片显示肺实质内多无明显病变,但有胸腔积液。少量积液,低于300ml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示胸膜腔密度增高,积液的上缘下凹呈弧形密度均匀阴影,平卧摄片患侧肺野透光度明显降低。大量积液时,患侧肺野全部为致密阴影,同时纵隔移向健侧。包裹性胸腔积液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叶间积液侧位胸片呈梭形的叶间阴影。CT检查除上述胸部平片显示的特征外,还可发现肺实质内轻微结核病变。
4.胸腔穿刺抽出胸腔液体以及抽出液化验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液为渗出液,草黄色或红色血性,透明或微浊,比重在1.018以上,黏蛋白试验阳性,蛋白含量>3g,pH为7.0~7.3,糖含量低于2.8mmol,白细胞总数常为(0.5~2)×109/L;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占多数,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胸液涂片或集菌均不容易找到结核菌,结核菌培养可能阴性。
5.胸膜活检可发现干酪样或非干酪肉芽肿组织。
6.超声波检查有助于明确积液的存在以及部位,为穿刺抽液准确定位。此外,可鉴别胸腔积液、胸膜肥厚或实质性病变。
上述的辅助检查中,胸膜活检和细菌学检查具有确诊价值。
四、治 疗
1.原则 治疗和预防后发的活动性肺结核,解除症状和防止胸膜粘连。
2.治疗方法
(1)与肺结核治疗一样,抗结核治疗口服用药1~1.5年,服药期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中等量以上积液,可每周抽胸液2~3次,每次不超过1 000ml。可促使胸液尽快吸收,减少纤维素沉着和胸膜增厚。抽液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出汗、脉弱、血压低,咳嗽等症状,提示出现肺复张后肺水肿,应立即停止抽液,吸氧,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同时静脉输液,注射地塞米松、利尿药,至症状完全消失。心率过快需予强心药,必要时予吗啡镇静解痉。
(3)吸收不满意或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用泼尼松30mg/d,至胸液明显减少后逐渐减量。
3.结果和预后 结核性胸膜炎,如在急性期能及时获得正规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不留任何后遗症。未经抗结核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可形成慢性结核性脓胸。5年内约有2/3出现其他部位结核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