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定义 目前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自主性肌肉疲劳。1.产生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和体征原因是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从而引起骨骼肌无力。临床实践中,神经科、胸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重症肌无力,而相当部分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首次就诊的却往往是眼科。对于重症肌无力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反复过程,直到近20年神经科与胸外科医师才达成了共识。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目前认为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自主性肌肉疲劳。病理机制研究结果认为是一种内分泌性疾病,是抗体作用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肌肉交接处信号传递障碍。90%以上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内可以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在全身各种肌肉群中,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但是抗体水平并不与随临床症状改善而变化,血中AchRab水平还不能作为重症肌无力治疗结果的评判指标。

2.胸腺与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除累及横纹肌外,还存在胸腺病理改变。80%以上MG患者胸腺有病理学异常,3/4患者伴有胸腺滤泡增生,10%合并胸腺瘤,10%~20%的胸腺萎缩。研究发现正常胸腺内有多种细胞,包括肌样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均能表达Ach-Rab,主要位于胸腺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

胸腺切除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的原因,可能是:①去除了启动自身免疫的胸腺肌样细胞表面新的抗原决定簇;②去除乙酰胆碱受体致敏的T细胞;③去除分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B细胞;④去除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其他胸腺因素。但有些重症肌无力病例胸腺切除效果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①胸腺切除不完全,残留异位胸腺;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损伤已不可逆;③在胸腺外,位于脾和周围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群仍有类似胸腺的影响。

3.自然病程 不经治疗的MG患者其自然病程10年病死率约为40%。自发缓解率在25%左右,最多见于单纯眼肌型(OssermanⅠ型)。

4.胸腺基本解剖 胸腺是位于前纵隔,外形呈“H”状,灰-粉红色,有分叶的腺体。血液由乳内动脉的分支供应,回流到无名静脉。常见的胸腺解剖变异有,少数患者胸腺上极位于无名静脉的后方;2%患者胸腺组织完全局限于胸腺包膜内。此外,在前纵隔脂肪中可能存有异位胸腺组织。

二、临床表现

1.产生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和体征原因是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从而引起骨骼肌无力。任何横纹肌及多个肌群可同时受累。肌无力程度表现为晨轻暮重,重复活动以及劳累、感冒和情绪波动使症状加重,休息和抗胆碱脂酶药可缓解。

2.病程中,脑神经支配的肌肉首先受累,如眼睑下垂、复视、面部缺乏表情、构音障碍、咀嚼无力等。颈背部肌肉无力产生背部疼痛,四肢无力严重时妨碍梳头或上楼。

3.呼吸肌无力是最严重和最危险的症状,严重时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氧饱和度下降,气管分泌物潴积,肺部感染,以至死亡。

三、诊 断

1.诊断性试验

(1)抗胆碱酯酶药物刺激试验(如腾喜龙试验)。

(2)电生理学检查(肌电图)。

(3)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

(4)临床症状和体征。

2.Osserman分型

Ⅰ型,单纯眼肌型,症状局限于眼部。

Ⅱa型,轻度全身型,有全身症状但呼吸肌未受累。

Ⅱb型,中度全身型,除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外,呼吸肌有轻度受累。

Ⅲ型,急性暴发型,患者迅速出现全身肌无力,并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

Ⅳ型,晚期严重型。

3.胸部CT 主要确定有无合并胸腺瘤。10%~25%的MG合并胸腺瘤,30%~60%胸腺瘤合并MG。

四、治 疗

1.治疗原则 重症肌无力一经诊断,即应治疗。

2.治疗方法

(1)抗胆碱脂酶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缓解MG症状,对MG疾病本身无明显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嗅化吡啶斯的明或溴化新斯的明。新斯的明作用时间短,肌注或静脉注射,常用于围手术期处理。

(2)皮质激素:可改善MG症状,用于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重难以接受的患者。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

(3)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4)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可迅速、明显缓解症状,但效果持续时间短,多用于帮助患者脱离呼吸机,或严重全身型胸腺切除手术前准备。

3.手术适应证

(1)不伴胸腺瘤的全身型MG。

(2)年轻,病程短,药物剂量逐渐增加而症状无改善者。

(3)反复发生肺部感染,曾有一次以上肌无力危象。

(4)MG伴胸腺瘤。

(5)单纯眼肌型,药物治疗至少1年以上。

4.手术禁忌证

(1)药物治疗效果好,病情稳定。

(2)肌无力危象未能控制。

(3)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5.手术技巧——切口选择

(1)颈胸联合切口:理论根据是颈部、纵隔内异位胸腺发生率很高。此切口优点为充分显露纵隔和颈部,有利于发现和去除异位胸腺组织。切除范围包括膈肌到无名静脉上方,两侧达膈神经,后方以心包为底界,去除胸腺和所有的纵隔脂肪,包括两侧的纵隔胸膜脂肪,又称扩大性胸腺切除。

(2)正中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可以充分显露纵隔,手术安全、操作容易。必要时可向上延伸充分显露颈部病变。完全胸腺切除包括前纵隔所有脂肪组织。

(3)颈部切口:经颈部切口切除胸腺可避免损伤膈神经、切口疼痛,以及发生纵隔炎的可能。颈部领状切口借助缝线牵引胸腺上极,头灯帮助观察术野。此切口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缺点是手术时胸腺下极需要盲目解剖,也不能完整地摘除整个胸腺和全部纵隔脂肪。

(4)部分胸骨切口:部分胸骨切口可以显露前上纵隔,不必行完全胸骨劈开。必要时可以加行颈部领状切口。这种切口可避免全胸骨切开,但不美观是其欠缺之处。

(5)胸腔镜胸腺切除:胸腔镜显露对侧和颈部胸腺较差,合并较大胸腺瘤不推荐胸腔镜手术。除此之外,胸腔镜摘除胸腺无其他限制。摘除胸腺步骤与开胸手术相同。

五、胸腺切除结果和预后

1.胸腺切除术后,MG临床症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手术后初始,运动能力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随后肌力又返回到软弱无力,最后才长期缓慢改善。因此,胸腺切除的手术效果需要数月数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单纯胸腺切除症状消退率为81%。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100%。10年的生存率为78%,复发率为3%。

2.由于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彻底切除胸腺和术后的妥善处理,与MG相关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很低。术前血浆置换明显改善重症患者症状,简化了术中处理,减少了并发症。目前,胸腺切除无手术死亡,并发症较低(0~21%)。78%~96%的患者临床分期和(或)减少服药剂量有所改善。28%~69%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并停药。

3.与胸腺切除有关的预后因素至今尚无定论。术前症状重,合并胸腺瘤,二次胸腺切除,均提示预后不佳。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胸腺病理(除外胸腺瘤)、血浆置换或抗胆碱酯酶抗体水平与预后无关。有无异位胸腺可以作为预测术后结果指标。有异位或无异位胸腺完全切除后,MG症状消退率分别为13.3%和47.8%。3个评判预后的指标:①年龄<45岁;②女性;③术前分期。

六、评 论

1.讨论胸外科纵隔疾病,不能不提到胸腺瘤和重症肌无力。临床实践中,神经科、胸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重症肌无力,而相当部分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首次就诊的却往往是眼科。对于重症肌无力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反复过程,直到近20年神经科与胸外科医师才达成了共识。

2.对于MG的诊断,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是,肌电图阴性或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不高,是否可行手术处理。确实某些MG患者肌电图阴性或抗体不高,我们的经验是,只要有症状,抗胆碱脂酶药物有效即可诊断MG,可施行胸腺切除。

3.何时进行胸腺切除?一般我们的做法是将抗胆碱脂酶药物降到最低,若服用激素也要降到最低水平,但不一定完全停用激素。少量激素并不影响切口愈合。肌无力危象患者,应力求离断呼吸肌,症状获得改善后再行手术,尤其是已经气管切开时,推迟手术,主要是避免正中切口发生纵隔感染。

4.有关切口选择的争议问题。选择颈部横切口还是胸骨劈开是一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切口选择更多的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手术指征问题。切口争论的焦点与某些外科指征密切相关:①症状复发或症状无改善需再次手术者,多因前次切除不彻底,存在残余胸腺组织。②小到3g的残余胸腺组织即可产生明显临床症状,切除残余胸腺后症状消失。③不完全切除后,症状可以暂时缓解或症状复发。④切除的胸腺组织越少,外科手术结果越差。

赞成颈部切口者认为颈部切口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与经胸骨劈开切口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别,更容易被年轻女性患者和内科医师所接受。支持胸骨劈开切口,笔者认为只有最大程度切除胸腺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也避免因胸腺组织残留造成症状复发,因此根治性胸腺切除是最合理的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切口仍是胸骨正中切口。通过手术方式比较症状缓解率,发现最大范围切除,胸腺症状缓解率最高。

5.胸腺切除并不困难,开展手术的单位最多遇到的问题是术后处理,特别是MG合并有胸腺瘤,术后常出现肌无力危象,或长时期呼吸机辅助。我们的作法是要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多学科协作。术前经神经科诊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减少抗胆碱脂酶药物或激素。麻醉科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胸外科完成彻底胸腺切除。术后送ICU术后监护,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再返回神经科继续内科调整用药,并定期胸外科门诊随诊。我们这种作法已坚持近20年,各科协作满意,治疗效果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