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科门诊一般护理常规
1.按一般门诊护理常规。
2.对候诊病人要认真地预检及分诊。
3.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根据其疾病,安排病人到有关诊室候诊。
4.对传染病患儿或疑似传染病者,需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严密观察候诊患儿的病情变化。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门诊护理人员应随时环视候诊患儿表情、面色并倾听家长反映,分清轻重缓急,提前安排就诊。以下情况必须提前就诊:①体温高达39℃者;②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脉搏>120次/分钟,面色苍白或青紫者;③腹泻,双眼窝凹陷,唇干,呼吸深大者;④昏迷患儿或惊厥患儿。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鉴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机体抵抗力低下,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对消化道传染病,必须做好分泌物、排泄物消毒处理,工作人员双手浸泡消毒;对呼吸道隔离、严密隔离的传染病患儿应立即转呼吸道隔离室,对患儿双手及其接触物品、空气等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
7.维持候诊秩序和组织病人按次序就诊,一患一陪,不要围观医生,保持良好就诊秩序。
8.严格执行门诊消毒制度。
(二)儿科门诊治疗室护理常规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洗手。
2.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器械,用物位置固定,用后物归原处。
3.对以下就诊患儿,要立即采取必要的治疗护理措施,并通知有关医师,密切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治疗。
(1)对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如发现患儿易激怒、发惊、则预示有高热。体温超过40℃者,立即给予乙醇擦浴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法,半小时后测体温,体温不降者可注射解热药物。
(2)有发生惊厥可能的患儿应通知医师,若医师不在场,护理人员立即给予肌内注射镇静、抗惊厥药物,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
4.惊厥的处理原则
(1)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内。
(2)吸氧。
(3)针刺人中、内关穴。
(4)应用抗惊厥药物及解热药物。
(三)儿童保健门诊程序和内容
1.预检 无任何传染性疾病的小儿,才准许挂儿科保健门诊进行检查。以7岁以内小儿为主要对象,7岁以上学龄儿童在需要随访时,才参加儿保门诊检查。
2.测量 测体重,身高,坐高,头围(包括前囟大小)胸围和臀围,皮脂厚度等。
3.问诊 重点询问个人史,如出生情况、喂养方式、进食量、发育情况及预防接种等;家庭史则需询问父母健康状况、生活卫生、过去曾患疾病及目前状况等。若在托幼机构生活的小儿,应了解是否合群,有无异常行为等。学龄期儿童应询问其学习成绩,以便全面分析评价。根据需要,可详细询问一些有关问题。
4.体格检查 查体时不应让小儿脱衣久等,室内温度在20~25℃。接近小儿时,应先用语言及玩具逗引以消除其怕生、畏惧心理,争取小儿的合作。切忌恐吓责骂,也不能强制进行检查。
望诊时应留意小儿的精神状态及发育情况。体格检查的重点:皮肤及皮脂厚度;头部(注意前囟大小,是否关闭);牙齿发育及有无龋齿;有无沙眼;胸廓有无畸形;心肺情况;肝脾大小;四肢及脊柱的发育;外生殖器有无畸形等。体格检查的目的是及早发现病症,如佝偻病、贫血或先天畸形等。
5.实验室检查 根据问诊及体格检查的发现可作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大小便、X线摄片或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以协助诊断。一旦疑有特殊疾病时,可请专科医师会诊,如五官科、口腔科,心脏科或神经科等。
6.生长发育评价 对每个小儿体格检查后,应根据身高、体重的测量,病史,生活环境,营养条件等进行生长发育的综合评价。
7.神经精神发育的评价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实质上婴幼儿主要是神经发育的成熟度,以后才发展为心理精神发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一般通过询问和检查,能大概知道其发育进展。若有异常者,应转至专门智力测试门诊作进一步检查。
8.育儿指导及缺点矫治 对小儿生长发育评价后,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属如何合理喂养、护理和教养,并给予防病知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轻度营养性贫血、佝偻病、沙眼、蛔虫病等应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疗效。如疑有特殊病症时,应及时转至有关门诊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9.督促完成预防接种及预约下次复诊日期 根据我国目前具体情况,计划免疫由地段保健部门执行,一般儿科保健门诊不进行预防接种,但有责任督促家属去帮助完成计划免疫。每次门诊后应根据小儿年龄及需要,预约下次复查日期,进行纵向性随访,也方便家属便于安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