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门诊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门诊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一些老年病人只身一人来就诊时,这种心理反应更为明显。因此,缩短候诊时间是每位病人的首要愿望。各部门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和理解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的关系,随时做好宣传指导工作。尽量解除或减少以上情绪反应,是病人顺利完成就诊和治疗过程的前提条件。

门诊病人在就医经历、治疗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心理特点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加之门诊病人流量大、在医院停留时间短、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候等,极易产生心理波动。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病人的感觉、感受、期望,及时而恰到好处地提供健康教育,以满足病人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1.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

(1)焦虑:门诊病人大多为初次来诊或久治不愈。焦虑产生的原因既可源于疾病,也可源于就诊过程中的不顺利因素,因此表现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担心疾病的预后,则反复询问关于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识、注意事项、选择医生的知识等,自我意识增强,期望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疾病给以关注;初诊的病人,对医院的环境、就诊程序不熟悉,担心对自己的就诊有影响,而不自觉的表现出“张望”,对“简单的问题”问来问去,候诊时围在分诊台前或诊室门口“观察”等。

(2)依赖感:病人来医院就诊,把治愈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希望在自己身上出现“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奇迹,同时对就诊过程中各环节的协调、指导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当事与愿违时,则产生极度的失望。

(3)易激惹:病人因疾病的痛苦使体力下降,克服困难的能力降低,易产生不适应感。门诊就诊程序复杂,需反复排队等候,消耗时间,易使病人产生急躁情绪,以至发生矛盾或纠纷。

(4)孤独:人在患病的时候,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或照顾。当愿望不能满足时,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是一些老年病人只身一人来就诊时,这种心理反应更为明显。

2.门诊病人的心理适应程度及心理护理

(1)亟待就诊:由于群众对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在短时间内完成就诊、检查、治疗等过程,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在医院里增加感染机会。因此,缩短候诊时间是每位病人的首要愿望。

(2)寻求方便、快捷的就诊方式: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在医院内停留的时间。各部门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3)需要安全感:陌生的就诊环境,从未有过的就诊经历,以及某些医务人员表现出来的简单、草率的做法,极易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病人需要关心、安慰,这种安全感是需要医务人员主动给予的。

(4)希望被尊重: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仍遗留着病人看病是“求医生、求护士”的偏见,使病人在就诊中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病人希望被重视、被尊重,期待着做“上帝”的感觉,是病人权利的体现,并且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保护病人的这一权利。

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和理解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的关系,随时做好宣传指导工作。尽量解除或减少以上情绪反应,是病人顺利完成就诊和治疗过程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