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1.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梗阻造成的呼吸困难。
2.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3.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可施行此术。
4.某些头颈部手术,因口腔插管影响手术操作者可施行。
二、术前准备
1.征得家属同意 严重呼吸困难者,准备气管插管,若气管切开过程中出现呼吸停止时立即插管,或气管切开前先插管,以免术中出现意外。
2.器械准备 气管切开包、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2%普鲁卡因、1%丁卡因)、抽吸器、橡皮导尿管、头灯、氧气等。
三、操作方法
1.体位
(1)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高,头向后仰,颈部伸直并保持正中位,使气管向前突出。
(2)不能仰卧位者,取半坐位或坐位,但肩下仍需垫高,头向后仰伸。若头后仰伸使呼吸困难加重,可将头稍前屈,做切口后再后仰。
2.消毒 用碘酒、乙醇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20cm。打开气管切开包。戴无菌手套,检查切开包内器械,选择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并将内管取出,套入通管芯,检查套管系带是否结实。铺无菌巾。
3.麻醉2%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少许,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做颈前正中皮下浸润麻醉,气管两侧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剂。若患者已昏迷或在紧急情况下,可不予麻醉。
4.切口 术者用左手拇指、中指固定喉部,示指按喉结以定中线。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稍上做颈前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浅筋膜。
5.分离气管前软组织 用止血钳自白线处分离两侧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并将肌肉均匀地拉向两侧,暴露气管。甲状腺峡部通常位于第2、3气管环前壁,若甲状腺峡部较大,影响手术操作,则沿甲状腺峡部下缘与气管前筋膜之间分离,然后用甲状腺拉钩,将甲状腺峡部向上牵引,即暴露气管。将气管前筋膜稍加分离,气管环即清晰可见。注意分离过程中始终保持气管居中,且经常用手指触及气管位置,以免损伤邻近重要组织。
6.确认气管
(1)视诊:分离气管前筋膜后可见到白色的气管环。
(2)触诊:手指可触及有弹性的气管环。
(3)穿刺:用空针穿刺可抽到气体。
7.切开气管 切开气管前,向气管内注入1%丁卡因0.5ml,以防切开气管后出现剧烈咳嗽。用尖刀于第2~3环正中自下向上挑开前壁。注意刀刃不宜插入太深,以免损伤气管后壁及食管壁。
8.插入套管 气管切开后,立即用气管撑开器或中弯血管钳撑开,插入气管套管,迅速取出通管芯,套入内管。暂用手指固定套管。若分泌物较多立即用接有抽吸器的导尿管自套管内抽吸。
9.切口处理
(1)分别检查气管前壁两侧切口缘是否内翻,尤其是小儿。若内翻应用蚊齿钳向外挑起。
(2)仔细检查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并予以妥善处理。
(3)固定气管套管,系带打死结。
(4)皮肤切口上端缝合1~2针。
(5)正中剪开一块纱布,垫衬于气管套管底板下,以保护切口。
10.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有无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等,若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做相应处理。
四、护理注意事项
1.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50%左右。每日更换两层湿盐水纱布遮盖套管口,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防止干痂形成。
2.根据需要向气管内滴入抗生素、α-糜蛋白酶和蒸汽吸入15min,每日3~4次。体位不宜变动过度,翻身时,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轴线转动,避免套管活动或脱出造成的刺激或呼吸困难。小儿或神志不清病人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者,要固定其手臂。
3.密切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多和阻力增大,套管内有无出血等,并及时寻找原因,予以处理。
4.呼吸和气体交换量得到解决后应及早拔管。拔管前注意以下几点。
(1)先用软木塞或胶布堵塞管口1/2,如无呼吸困难,可进一步堵塞2/3,直至全部堵塞1~2d而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软木塞或胶布必须用线固定在气管套管的固定带上,以防被吸入气管。
(2)如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应先排空气囊,再堵塞套管。
(3)拔管前准备一套气管切开器械,以防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时可重新插管。拔管前先吸尽气管内分泌物,然后松开固定带,顺套管弯度慢慢拔出。如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用另一消毒套管由原切口插入。拔管后不需缝合伤口,可用油纱布包扎,或用蝶形胶布拉拢伤口。
(俞美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