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7 专题本草,木刻本《饮膳正要》
注:为饮食(食物)本草,部分有药图,部分无图,注文、引文都少
但重要的是对前人药物认知的真实性,文字描述难免出现不同的理解。比如常用中药甘草,《图经本草》(《本草图经》)说它:“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17]符合豆科植物的外形描述。与我们现代所见的甘草植株一致。但郭璞注《尔雅》蘦(líng,音灵),大苦称:“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18]这话在《嘉祐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本草图经》)中也都有引述。[19]无论如何,“叶似荷”,不是豆科植物的特征。又如常用药茵陈,古书或称因陈、因尘,茵陈蒿。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它:“生太山及丘陵岸上。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蜀本草图经》说它:“叶似青蒿而背白。”[20]这些记述与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茵陈基本一致,但《吴氏本草》(《吴普本草》)则称:“生田中,叶如蓝”,[21]蓝是蓼科植物,叶椭圆形,不会与蓬蒿叶同形。
图1-8 专题本草,铅印本《药品化义》
注:为讨论药性,持独家见解的专题本草,药性部分有特色,无图,无分书,引文、引证都少
图1-9 专题本草,木刻本《本草分经》
注:为讨论归经理论的专题本草,书前有经络走行图,无药图,基本不论采收、种植、修治,无附方
显然,这些文字描述有可能造成辨认上的混乱。因此,插图就有了不可轻视的作用。但图的手抄、刻版的技术要求都很高,特别是一再转抄、翻刻,失真的情况就经常出现。以《救荒本草》为例,起初,插图本来是请画家写生刻版的,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大致可以反映原貌。此书后来在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转载。《古今医统大全》有多种版本,有的全删了插图,有的木刻本有插图,但只摹刻了部分,有的是原插图的局部。徐光启《农政全书》也转载《救荒本草》并有插图,这些图比原来的《救荒本草》又简化了许多,不少图几乎无法借以辨认实物了。
图1-10 地方本草,《履巉岩本草》
注:手写本,各药有大幅没骨图,无墨线图,重点在功能、主治,基本没有附方、文献
附图两幅,可知有些本草插图不是写真或传写的实物,而是出于各种原因的凭空想象。其一是药材象牙的原兽象的附图。在各类本草中,《证类本草》是可信度最强的主流本草,《重修政和》可能距原著时间最近。柯刻本《大观本草》虽在清末,年代较晚,但也为学术界所重视,据说后人还曾经认真校订过此书。
《重修政和》象是四只大牙,还有很长的睫毛。柯刻《大观本草》象没有了长睫毛,也没了尾巴,但仍然是四只大牙(图1-13)。
图1-11 地方本草,《质问本草》
注:木刻本,选择性记述部分地方药材性用,有大幅墨线图
犀牛(犀)是犀角的附图,两图之一,来自明人倪朱谟《本草汇言》,此图是清初刻版[22]。另一幅小图取自黄宫绣《本草求真》[23]。《本草求真》版本很多,不是每版都有插图。这两幅犀牛图,都仿的是牛,而不是犀。《本草汇言》图居然还出现了胡须,肯定更是想象(图1-14)。
三图都没有犀牛体型;上图全身密布短毛;左图有须;三图角均生在头上。与实际明显不符。
古代还没有现代生物画图技术规范,一般动、植物图谱中常用的墨线图并不多见,尤其少见解剖图或本草辨识需用的饮片、生态、生境描绘。许多《证类本草》版本中,都可以看到占六页篇幅的海盐、解盐图。[24]四库全书本《证类本草》缩减为四页。[25]柯刻本《大观本草》也是四页。[26]这样大篇幅的附图,除了显示采收、征缴等程序外,实际无助于辨识海盐、解盐的真伪、优劣。
图1-12 特殊本草,《东医宝鉴》
注:《汤液篇》的本草部分,没有一般本草形式,也没有药图,但对各药的性用、主治等引文献,夹杂作者按语
图1-13 《证类本草》两个版本的象(象牙)
注:都是四只大牙,《大观本草》图且无尾
图1-14 不同版本本草中的犀(犀角)
注: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附图;
左:一种清初刻本《本草汇言》附图;
下:一种清代刻本《本草求真》附图(转引《本草名著集成》)
有的本草图还融入了传说、想像,图像本身所显示的其实并不是药材或药物的真实特点。乾隆年间(丙午,公元1786年)重刊《本草原始》的人参图[27]。这幅人参图是一个人形,有五官、四肢,也有两乳、脐以及生殖器,明显是民间传说的描绘,不可能据以辨识人参药材(图1-15)。
本草图原则上应能作为药物辨别的依据,一般药材原生态、全貌、药材、炮制品、饮片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近代科学的解剖、粉末形态多有重要意义,但限于历史条件,历来本草图很难反映上述各阶段的全部特征。这也给近代生药学、药材学、炮制学留下大量科学研究课题。有些本草附图对于中药材的鉴识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但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疑点,不应当作为最终的、绝对的依据。
图1-15 一个清初版本《本草原始》的人参附图
注:图有头、颈、五官、四肢、脐、生殖器,与实物明显失真
有的本草没有附图,有的是为技术条件所限,有的则出于对附图意义的不认可。附图是本草著作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必要部分。据记载,唐《新修本草》原有图谱,称为《药图》或《本草图经》《新修本草图》,后蜀时修《蜀本草》也曾用《药图》,但至宋时,这些图谱已基本失传。宋《嘉祐本草》同时,也曾有《图经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中,作为《嘉祐本草》的插图。后来南宋《绍兴本草》明《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也都有大量插图,不再图文分开,但在历史进程中,几经变迁,重刊、重抄、编校,难免要经过多人之手,甚至很难判定是否为原始插图。在本草图的运用上,还需作更多的考辨。
本草图的失真,必须经过与实物对照研究,逐一澄清对比,但又不可一律怀疑、否定。近代研究已经证明,有不少前代学者没有认真对待本草图,而发生误订的事。特别对于单纯顾名思义,处理药名混乱、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本草图往往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草图除描绘原生物以外,有的本草如《本草蒙筌》《本草原始》还有药材或饮片的图,近代的《生药学》《药材学》或《中药志》也多有药材(或以药材为主)的形态描绘,包括现代许多有关粉末鉴定的专著,描绘或照相之精细,早已超过前代本草各家的工作。然而,如何通过本草图反映药材的具体特征,或凭借以为鉴识依据,恐怕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图形以外,本草药物性状最重要的是尝试。这大约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有关,也有人理解药性五味与尝试有关。主张亲自尝试味,前人早有提出。明人张介宾说:“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而得其理。所益无限。”[28]贾九如主张:“有不能嚼其味者,须煎汁尝之。”[29]明初,朱橚《救荒本草》原本注意是否可食、救荒解饥。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丙戌,公元1406年)出版,约二百年后,徐光启《农政全书》转载此书,所列救荒植物414种,除去米谷20种、果23种、菜46种,所余325种中,至少有34种,徐光启(自称玄扈先生)明白注称:“尝过”。如小桃红(即急性子)、石菖蒲不仅尝过,还注明:“难食”。[30]近代,杨华亭在《药物图考》(公元1935年)中,收载药物288种,自称:“所收之药,皆经尝试,甚如白砒之毒,亦莫不试之口体。”[31]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自1956年版起,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主要收载常用中药材和成药(包括植物油脂类、部分少数民族常用单味药及成药)。在单味药中,一般都有[性状]、[鉴别]和[性味与归经]各项。[性状]中,往往注明味感,应是直接感受。[鉴别]中,一般不再重复味感。药典中直接记录味感,是一个新的进展。
然而味感会因尝试者的生活经验、生理条件而有不同,这类第一性的口体感受,没有统一的、可重复的认知标准,与文献中的性味记录未必一致,表1-1列出1995年版《中国药典》对几种常用中药的[性状]和[性味]描述。
表1-1199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14种药味
从表1-1可见,直接尝试的结果,未必能和传统本草中药性记载完全一致。直接尝试仅仅是增加了一种很难肯定可以重复的性状,而且又与药性的味有所差异,这些亲尝的结果是否可用来修改药性,尚无定论。因而,直接口体尝试的记录,就没有成为历代本草所必须具备的组成了。
虽然说记载中药及其有关知识、理论的书籍,称为本草。但应该说明的是,“本草”在古代本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实际从字义上推敲,并不能解释“本草”的真正涵义。研究古代本草,其中记载的并非全是中药或可称之为药物的事物。以最早、最为人称道的《神农本草经》为例。《神农本草经》称:“鸡卵可以作虎魄(琥珀)神物。”[32]同样的话,也见于张华《博物志》引文:“《神农本草经》曰:鸡卵可以作虎魄。法:取茯苓、鸡卵黄白浑杂者,熟煮之。及尚软,随意刻作物形。以苦酒渍数宿。既坚,内诸粉中。假者乃乱真。(此世所恒用,作无不成也。)”[33]可知,这仅仅是一种古代骗术,与医药无关。
又如《神农本草经》称:“石胆能化铁为铜,成金、银。”[34]《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经》则称:“能化铁为铜,合成金、银。”[35]这也是古代的一种骗术,利用铁置换铜离子,析出铜,混淆金、银,蒙骗一般人的“点铁成金”幻术。
这些骗术都与医药无关。
称为古“本草”的内容,还有与医药无关的,如《神农本草经》所称:“桐花:主傅猪疮。饲猪,肥大三倍。”[36]《新修本草》作者就对这话怀疑其真实性。而且,能使猪肥大三倍的效果,好像是农家语。
再如《本草纲目》这部问世较晚,而为人频频称道的大型本草著作,除收载大量有关药物的古代文献资料外,还有如龙、龙胎、吊、蛟龙、蜃、凤凰、九头鸟、两头蛇、三足龟、三足鳖、彭侯、人魄等稀奇古怪、传说中的事物。也有如《炮炙论》序中的猾;仅见于笔记小说的果然、罔两、盐龙、方民、木乃伊等;有的传说甚至连功能、主治也没有记载,纵有,也因其无处可觅而成为空谈。这类记载,并不是《本草纲目》所仅见。这些近似博闻广记的内容,也正说明,本草未必是记载药物及其有关知识、理论的专书,倒像是部典型的百科全书。
然而,称为本草的古代著作中,仍是以药物、特别是常用中药为主体。到了近、现代,本草就成了记载中药及其有关知识、理论的专著的专有名词。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上注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25
[2]许慎.说文解字.一下.艸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影1873陈昌治本:24
[3]班固.前汉书.卷十五下.郊祀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影《二十五史》(Ⅰ):488
[4]班固.前汉书.卷十三.平帝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影《二十五史》(Ⅰ):398
[5]班固.前汉书.卷九十二.游侠列传第六十二楼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影《二十五史》(1):707
[6]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7]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8]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9]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0]陈馥馨主编.现代中药著作内容检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1]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365-536
[12]冈西为人.中国本草の渡来と其影响,日本学术振兴会《明治前日本药物学史》第二卷,昭和38年(1963)
[13]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5]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上编第二章至第八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6-114
[16]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17]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六.甘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148
[18]尔雅.卷下.释草第十三蘦大苦.郭璞注,北京:中华书局,影《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卷八:2630
[19]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嘉佑补注本草》引文见掌禹锡等注文引《尔雅》;《图经本草》引文见《图经》注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25
[20]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七.茵陈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188
[21]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九三.药部十.因尘.吴普本草.北京:中华书局,1960影印本(四):4398;尚志钧,等辑校.吴普本草.草木类.因尘亦自此辑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9
[22]郑金生,等校注.本草汇言.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645
[23]张瑞贤,等.本草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49
[24]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食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104-105尚志钧,郑金生,尚元藕,等校点.证类本草.卷四.食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8-99
[25]证类本草.卷四.食盐(解盐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四库医学丛书》本:136
[26]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卷四.食盐.台湾:中医药研究所,1971翻印本:91;又,尚志钧点校.大观本草.卷四.食盐(解盐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07-108
[27]李中立.本草原始.卷一.人参.安雅堂藏板.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重刊:28
[28]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十问篇九十从气味章神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影岳峙楼本:33
[29]贾九如.药品化义.卷一.辨药八法.郁文书局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刻本
[30]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卷四十六至五十九.救荒本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33-1768
[31]杨华亭.药物图考.南京:中央国医馆,1935
[32]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九.禽部上品鸡子(白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398[按:卵段(duan,音段)卵孵不出。]
[33]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御览.九四卷九一八.羽族部五.鸡.北京:中华书局,1980影印本:4073
[34]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三.玉石部上品.石胆(白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89
[35]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八七.药部四.石胆.北京:中华书局,1980影印本:4368
[36]转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四.木部下品.桐叶(白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影晦明轩本:3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