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功能检查法

听功能检查法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于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觉障碍,评估听觉损害的程度,对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作出初步判断。由于气导的传导途径经过外耳和中耳达到内耳,因此,特定范围内的气导听阈多用于代表中耳传音功能;骨导听觉是声音通过颅骨振动引起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振动,故骨导听阈多可代表内耳的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红色代表右耳,蓝色代表左耳。

(一)纯音听力计检查法

纯音听力计(pure tone audiometer)是通过音频振荡发生不同频率的纯音,其强度(声级)可以调节。用于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觉障碍,评估听觉损害的程度,对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作出初步判断。纯音听力的结果是受试者自己判断是否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以每个频率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为听阈,将各频率的听阈在听力坐标图上连线,即听力曲线。

普通纯音听力计的纯音频率范围为125~10 000Hz。250Hz以下为低频;500~2 000Hz为中频段,又称言语频率;4 000Hz以上为高频段;超高频纯音听力的频率范围为8 000~16 000Hz(一般听力计频率很难达到10 000Hz以上)。言语频率平均听阈为500Hz、1 000Hz和2 000Hz 3个频率的听阈的平均值。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能量范围极大,从听阈声强的10-12 W/m2到引起痛觉的听觉上限声强1W/m2,相差10 000亿倍;如以声压计算,听阈声压为20μPa,痛觉声压为20Pa,相差100万倍。计数非常不便。若以某一绝对声强为基准,将声强的绝对值转化为与该基准的比值,则该比值的对数称为声强的级。以10为底,可将1012倍的相对声强差转化为12个对数级,单位为贝尔(Bell)。但以贝尔为单位又嫌分级过粗,因此实际运用中以1/10贝尔,即分贝(dB)为计数单位。

计量声强时,在空气中取10-12 W/m2为基准声强I0,以声强I与基准声强I0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10,数值以分贝表示,称为声强级。

LI=10lg(I/I0

计量声压时,在空气中的基准声压р0=20μPa是人耳在1 000Hz(最敏感频率)所能听到的最小声压。以声压р与基准声压р0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数值以分贝表示,称为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

Lр=20lg(р/р0

尽管声压级和声强级在物理概念上是不同的,但在分贝数值上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声音,其声压级分贝数等于其声强级的分贝数。

正常人在可听声范围(20~20 000Hz)对不同频率纯音能开始感受的最小有效声压级即听阈各不相同。一般对中、高频较敏感,在5~10dB SPL即能感受;而对低频则需较大的声压才能听到,如对125Hz要到40~50dB SPL才能听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听阈不同,用dB SPL来表示人耳的听力就不很方便,故在听力计上以18~25岁的耳科正常人双耳最小可听阈(表3-1)用0dB HL(hearing level,听力级)来表示。

表3-1 正常听力者在不同频率的听力零级声压

正常听力级(normal hearing level,NHL)是以一组耳科正常人作为“生物校准”的样本,在某一特定测试条件下,对某一特定听觉测量仪器所获得的平均阈值为基准的声级数计量。

感觉级dB SL(sensation level)是每个人受试耳的阈上分贝值;因此,感觉级和听力级都是在声压级基础上的相对量。由于听力级是参照声压级的相对值,每个听力计的听力零级都应定时进行校正。听力测试应在隔音室内进行,环境噪声不得超过28dB(A)。听阈(hearing threshold)是足以引起某耳听觉的最小声强,听阈提高即为听力下降。

由于气导的传导途径经过外耳和中耳达到内耳,因此,特定范围内的气导听阈多用于代表中耳传音功能;骨导听觉是声音通过颅骨振动引起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振动,故骨导听阈多可代表内耳的功能。

1.纯音听阈测试法 包括气导听阈及骨导听阈测试两种,一般先测试气导,然后测骨导。检查从1 000Hz开始,以后按2 000Hz、3 000Hz、4 000Hz、6 000Hz、8 000Hz、250Hz、500Hz顺序进行,最后再对1 000Hz复查一次。可以1 000Hz 40dB HL的测试声刺激受试耳,此时该耳若能听到测试声,则每5分贝一档递减直到阈值。否则,递增声强直至阈值。

在阈值处,应再降低5dB,确定听不到后仍以阈值声强重复确认。临床测试有上升法和下降法两种,根据经验选用。

测试骨导时,将骨导耳机置于受试耳乳突区,也可将骨导耳机置于前额正中,测试步骤和方法与气导相同。气导测试除通过气导耳机进行外,尚有自由场测听法(free-field audiometry),给声由安装在隔音室四周的扩音器组成自由声场,受试者可从各个方向听到同样声强的测试音,主要用于儿童和配戴助听器病人的听力测试。

在测试纯音听阈时,应注意采用掩蔽(masking process)。掩蔽法须用适当的噪声干扰非受试耳,以暂时提高其听阈,防止“影子曲线”。当单侧耳聋,或双耳听力下降程度不一致,在测试聋耳或听力较差耳的骨导和气导时,刺激声经过两耳间衰减后仍传到对侧健耳,出现对侧耳听力图相似的曲线。由于颅骨的声衰减仅为0~10dB,故测试骨导时,对侧耳一般均予掩蔽。气导测试声绕过或通过颅骨传至对侧耳,其间衰减30~40dB,故当两耳气导听阈差值>40dB或测试较差耳气导时,对侧耳亦应予以掩蔽。掩蔽噪声的声强一般为对侧阈上40dB左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目前多数听力计的掩蔽声强都自动给出并标明。掩蔽的噪声有白噪声和窄带噪声两种,现多用窄带噪声,其带宽多相当于以测试纯音频率为中心的1/3倍频程。

2.纯音听力图的分析 纯音听力图以横坐标为频率(Hz),纵坐标为声级(dB)记录受试耳的各频率的听阈,各频率气导听阈和骨导符号连线,称纯音听力图(或称听力曲线,audiogram)。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红色代表右耳,蓝色代表左耳。用以下符号(表3-2)在听力图中表示听阈级,对相邻的气导听阈级可用直线连接,骨导各点不需要连接,也可用虚线连接。对最大声强无反应时,在该频率最大声强处做向下的箭头“↓”,“↓”符号与相邻频率的符号不能连线。

正常情况下,气导和骨导听阈曲线都在25dB HL以内,气骨导之间无明显差距。气导听阈大于骨导听阈,是传导性耳聋的表现,一般不会出现骨导听阈高于气导听阈。根据听力计的配置,各频率的最大声强输出不一,一般听力计气导最大输出声强为90~110dB HL,骨导最大输出声强在60dB HL,低频的最大输出声强常低于60dB HL。根据纯音听阈图的不同特点,可对耳聋作出初步诊断:

(1)传导性聋:各频率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间距大于10dB,一般不大于40dB(HL),最大不超过60dB;传导性聋气导听阈提高以低频为主,呈上升型曲线,气骨导差以低频区明显(图3-3)。严重传导性耳聋气导曲线平坦,各频率气骨导差基本相同。鼓膜穿孔则有平坦型听力曲线,气骨导差达到40dB,应考虑为听骨链中断。一般传导性聋气骨导差达到60dB,要考虑有无测试误差。严重耳硬化症或听骨链固定,气骨导差较大。

(2)感音神经性聋:由于气导和骨导的传导路径最终都进入内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气、骨导听力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即听阈提高),由于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故听力曲线呈渐降型或陡降型(图3-4)。严重感音神经性聋低频听阈也提高,其曲线呈平坦型。特别严重者,只有部分或个别频率有听力,称岛状听力。感音神经性聋如突发性聋经治疗,听力恢复的趋势一般是低频先恢复,中高频恢复较慢。少数感音神经性聋亦可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梅尼埃病的早期呈典型的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目前注意到这种下降型听力曲线最高峰在2 000Hz,其后的频率阈值略有下降。早期梅尼埃病的听力曲线有随时间波动的倾向,随病程发展而出现平坦型听力曲线。

图3-3 传导性聋的听力

图3-4 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图

(3)混合性聋:兼有传导性聋与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曲线特点,特征是气导和骨导听阈都提高,即气骨导听力都下降,但有气骨导差存在(图3-5)。部分可表现为低频以传导性聋的特点为主,而高频的气、骨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亦有全频率气、骨导曲线均下降,但存在一定气骨导间距者,此时应注意和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相鉴别。听骨链固定或耳硬化者,听骨链的共振频率2 000Hz骨导听阈提高15dB左右,称Carhart切迹。此时伴气骨导差,不是混合性聋,仍属传导性耳聋曲线。

图3-5 混合性聋的听力图

(二)阈上听功能测试

感音性耳聋是蜗性病变所致,神经性耳聋是蜗后听神经病变引起的,两种耳聋统称为感音神经性聋。采用阈上听功能测试有助于鉴别耳聋的性质是蜗性病变还是蜗后病变。阈上听功能测试包括重振试验、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听觉疲劳和病理性适应试验等。

1.重振试验 声音的强度是一种物理量,可进行客观测量。响度则是人耳对声强的主观感觉,它不仅与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正常情况下,强度和响度之间按一定的比值关系增减,声强增加,人耳所感到的响度亦随之增大,声强减弱响度变小。耳蜗病变时,声强轻度增加却能引起响度的异常增大,称为重振现象(recruitment phenomenon),或称复响现象。响度重振现象在临床上表现为听觉过敏,不能耐受过响的声音;选配助听器时,频响动态范围受到限制,对音量提高的耐受能力有限。

(1)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法(alternate binaural loudness balance test,ABLB):这一试验并不要求对侧(健耳)听力完全正常,但要求双耳间听阈相差20dB以上,或至少要求中频音(包括4 000Hz)中有一个频率两侧相差20dB以上。方法:多选用1 000Hz音做此项试验。先在该频率坐标两侧分别记录两耳听阈,以10~20dB固定为一档,提高健耳或听力较佳耳声级,随即提高听力较差耳的声强到响度与对侧相同,并划线连接两侧声强;继而再提高听力佳侧耳声强,并使对侧声强提高到两耳响度一致的程度,直到两耳从听阈差大于20dB达到同一声强级并感到响度一致,提示有重振。若虽经调试,两耳始终不能在同一声级上达到相同的响度感,表示无重振。若病耳响度增加较正常侧慢,即需要增加更多的声强才能达到响度平衡,称减振(decruitment),是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瘤的表现。

(2)Metz重振试验法: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声导抗镫骨肌声反射阈之间的差值75~95dB为正常,耳蜗病变者由于响度异常增长,声反射阈的感觉级明显降低。如果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之差≤60dB表示有重振现象,为耳蜗病变的指征;≥100dB属蜗后性聋。其客观特性和测试时不受两耳听阈有无差别的限制,是比其他重振试验优越之处。

(3)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法(short increment sensitivity index,SISI):测试受试耳对阈上20dB连续声信号中出现的微弱强度变化(1dB)的敏感性,以每5秒出现一次,共计20次声强微增变化中的正确辨别率,即敏感指数来表示。耳蜗病变时,敏感指数可高达80%~100%,正常耳及其他耳聋一般为0~20%。测试音频一般选用中频,即500Hz、1 000Hz、2 000Hz、4 000Hz 4个频率,只测1 000Hz、4 000Hz两个音频亦可。

2.听觉疲劳及病理性适应现象测试 听觉器官在高强声的持续刺激后所出现的听敏度下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在声刺激的持续过程中产生的短暂而轻微的听力减退,即响度感随声刺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现象,则称为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通称音衰变(tone decay)。神经性聋时,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现象在程度及速度上均超出正常范围,称病理性适应。测试病理性适应现象的方法有音衰变试验和Bekesy自描听力计测试。

(1)音衰变试验

①纯音听力计测试法:选1~2个中频纯音作为测试声。测试时先以听阈的声级连续刺激,受试耳能听及1min为止。若1min之内即已不能听及,则立即提高5dB刺激,直至同一声强连续听满1min。在做此项测试时,必须注意,即使在增加声强时,声音信号始终不应中断,否则将使听觉器官获得休息而适应现象消失。常用的测试音频为500~4 000Hz,一般只须做1~2个高频音,因低频音不易出现适应现象。正常耳及传导性聋听适应试验阴性,刺激声的声级和听阈之间的差值为0~10dB;15dB属耳蜗病变的边缘数据;20~25dB属蜗性病变;≥30dB属蜗后病变。

②镫骨肌声反射音衰变试验法:镫骨肌声反射测试中,当声反射阈上10dB刺激时,镫骨肌反射性收缩通过声导抗仪记录收缩曲线。正常情况下,镫骨肌反射幅度衰变50%经历的时间一般为10s左右。小于5s,提示衰变现象,是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瘤)的表现。

(2)Békésy自描听力计测试:由Békésy设计的自描听力计可同时发放连续性和脉冲纯音。根据受试者的指示,仪器可自动描绘出具有两条锯齿形曲线的听力图。其结果分为4型。Ⅰ型为2条曲线重叠,为正常和传导性病变曲线。Ⅱ型在500~1 000Hz处连续音曲线与脉冲反应曲线分离并下降5~20dB,是响度重振的表现,提示蜗性病变。Ⅲ型在125~500Hz,连续音反应突然下降达40~50dB,多为蜗后病变。Ⅳ型在500Hz以内,连续音曲线与脉冲音曲线分离,间差大于Ⅱ型曲线,亦见于蜗后病变。Ⅲ型和Ⅳ型是音衰的表现,用于判别蜗后性聋。

(三)言语测听法

言语(speech)是通过声音进行语言(language)交流,言语交流不但依赖于听见声音,而且必须能够理解语言。言语信息的传递,除了耳蜗Corti′s器对声音频率的地址编码和时间编码外,还经听神经复合电位的神经纤维同步排放的组合、耳蜗核等低级听觉中枢和听觉通路的频率分析,以及听觉皮质中枢的综合分析才能形成对语言的理解。听觉通路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严重耳聋,特别是言语频率的听力下降,耳聋患者即使佩戴助听器也可能只听见声音而不理解语言的意义。听皮质的病变或发育不良,特别是双侧性病变,即使耳蜗功能正常也不能理解语言。先天性耳聋儿童,由于受不到声音的刺激,听觉皮质在6岁以后停止发育,人工耳蜗置入后虽能听见声音但学会言语交流仍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语言的识别能力缺乏。全面反映听功能状况,除了采用纯音测听检测听敏度外,还须采用言语测听法(speech audiometry)。

言语测听法是将标准词汇录入声磁带或言语唱片上,通过耳机或自由声场进行测试。除普通话词汇外,还有广东方言等标准词汇。主要测试项目有言语接受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和言语识别率(speech discrimination score,SDS)。言语接受阈以声级(dB)表示,在此声级上,正常受试耳能够听懂50%的测试词汇。言语识别率是指受试耳能够听懂所测词汇中的百分率。将不同声级的言语识别率绘成曲线,即成言语听力图(speech audiogram)。根据言语听力图的特征,可鉴别耳聋的种类。

言语测听法目前在临床用于听觉康复工作,主要是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置入后的语言训练和评价耳蜗置入术及康复训练效果、估价助听器的效能等。

(四)耳声发射检测法

声波引起耳蜗基底膜振动时,具有相应频率特性的外毛细胞产生的主动收缩运动反应,并由内耳向中耳、外耳道逆行传播;其意义可能是增加基底膜对声刺激的机械性反应,使频率相应部位的振动达到最大,形成有频率特性的行波运动。这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和鼓膜传导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称为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外耳道内除衰减的刺激声外,用特殊的、高灵敏度的微音器能够记录到延迟数毫秒的声能。耳声发射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耳蜗的功能状态,主要是外毛细胞的功能。

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on,SOAE)是受试耳在无声刺激情况下记录到的耳声发射,40%正常人出现。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on,EOAE)是通过对受试耳进行一定声刺激而诱发的耳声发射。

诱发性耳声发射根据刺激声的种类不同分为: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AE,TEOAE)以单个短声或短音等短时程声讯号为刺激源;刺激声频率耳声发射(stimulusfreequence OAE,SFOAE)以稳态单个纯音信号为刺激声;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on,DPOAE)用两个不同频率但相互间有一定频比关系的长时程纯音为刺激源。DPOAE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诱发性耳声发射阈值与主观听阈呈正相关,听力正常人的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的出现率为90%~100%。纯音听阈>30dB HL时,诱发性耳声发射消失,表明与短声频率范围相关的1~4 000Hz纯音听阈在30dB HL以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具有较强的频率特性,虽可反映1~8 000Hz频率,但在低频区敏感度差,主要反映4 000Hz以上频率的外毛细胞的功能。因此将TEOAE与DPOAE综合分析,能相对准确地反映耳蜗的功能状态。由于诱发性耳声发射的检测具有客观、简便、省时、无创、灵敏等优点,目前已将其作为婴幼儿听力筛选方法之一。

(五)声导抗测试法

外耳道压力变化产生鼓膜张力变化,对声能传导能力发生改变,利用这一特性,能够记录鼓膜反射回外耳道的声能大小。通过计算机分析结果,反映中耳传音系统和脑干听觉通路功能。这一方法称声导抗测试(acoustic immittance measurement),或声阻抗测试,是临床最常用的客观听力测试的方法之一。声导抗是声导纳(acoustic admittance)和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的总称。声阻抗是声波克服介质分子位移所遇到的阻力,是作用于单位面积的声压与容积速度的比;声导纳是被介质接纳传递的声能,是声阻抗的倒数。声强不变,介质的声阻抗越大,声导纳就越小。介质的声导抗取决于它的摩擦(阻力)、质量(惯性)和劲度(弹性)。中耳传音系统的质量(鼓膜和听骨的重量)比较恒定。听骨链被肌肉韧带悬挂,摩擦阻力很小。劲度取决于鼓膜、听骨链、中耳气垫等的弹性,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是决定中耳导抗的主要部分,因此声导抗仪主要通过测量鼓膜和听骨链的劲度以反映出整个中耳传音系统的声导抗状态。

中耳导抗仪(临床习惯称为声阻抗仪)是根据等效容积原理工作,由导抗桥和刺激信号两大部分组成。导抗桥有3个小管被耳塞引入密封的外耳道内:上管发出220Hz或226Hz 85dB的探测音,以观察鼓膜在压力变化时的导抗动态变化,并以强度为40~125dB、刺激频率为250Hz、500Hz、1 000Hz、2 000Hz、4 000Hz纯音、白噪声及窄频噪声,测试同侧或对侧的镫骨肌声反射。下管将鼓膜反射到外耳道的声能引入微音器,转换成电讯号,放大后输入电桥并由平衡计显示。中管与气泵相连使外耳道气压由+2 000Pa连续向-4 000Pa或-6 000Pa变化。

1.鼓室导抗测量

(1)鼓室导抗图(tympanogram)或声顺图:随外耳道压力由正压向负压的连续过程,鼓膜先被压向内,逐渐恢复到自然位置,再向外突出。由此产生的声顺动态变化,以压力声顺函数曲线形式记录下来,称之为鼓室功能曲线。曲线形状,声顺峰在压力轴的对应位置(峰压点),峰的高度(曲线幅度)以及曲线的坡度、光滑度较客观地反映鼓室内病变的情况。A型曲线:中耳功能正常;As型:见于耳硬化,听骨固定和鼓膜明显增厚等中耳传音系统活动度受限时;Ad型:鼓膜活动度增高,如听骨链中断,鼓膜萎缩,愈合性穿孔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时;B型曲线:鼓室积液和中耳明显粘连者;C型曲线:咽鼓管功能障碍(图3-6)。

图3-6 鼓室导抗
A.A型:正常型;B.As型:低峰型或声顺降低型;C.Ad型:高峰型(过度活动型)或声顺增高低型;D.B型:平坦型;E.C型:鼓室负压型

(2)静态声顺(static compliance)值:鼓膜在自然状态和被正压压紧时的等效容积毫升数(声顺值)之差,代表中耳传音系统的活动度。正常人因个体差异此值变化较大,应结合镫骨肌声反射与纯音测听综合分析。比较捏鼻鼓气法或捏鼻吞咽法前后的鼓室导抗图,若峰压点有明显移动,说明咽鼓管功能正常,否则为功能不良。

2.镫骨肌声反射(acoustic stapedius reflex) 声刺激在内耳转化为听神经冲动后,由蜗神经传至脑干耳蜗腹侧核,经同侧或交叉后从对侧上橄榄核传向两侧面神经核,再经面神经引起所支配的镫骨肌收缩,随后鼓膜松弛,鼓膜顺应性的变化由声导抗仪记录,称镫骨肌声反射。正常人左右耳分别可引出交叉(对侧)与不交叉(同侧)两种反射。镫骨肌声反射的用途较广,目前主要用在估计听敏度;声反射阈的响度重振用于鉴别传导性与感音性聋;声反射衰减试验确定音衰鉴别蜗性和蜗后性聋(参见阈上听功能测定和音衰变试验)。并可用于识别非器质性聋;对周围性面瘫做定位诊断和预后估价;对重症肌无力做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等。

(六)电反应测听法

电反应测听法(electric response audiometry,ERA),是用于检测声波经耳蜗毛细胞换能、听神经的兴奋和听觉通路传到大脑过程中产生的听觉诱发电位的客观测听法。

目前用于临床测听的有耳蜗电位和脑干电位、中潜伏期反应及皮质电位等,它们都极微弱(微伏级μV),被人体许多自发电位如脑电(毫伏级mV)、本底噪声与交流电场等所掩盖。通过多次重复声刺激后记录的微伏级电位,采用电子计算机叠加技术后变大,而原无极性规律的脑电则因多次叠加效应,正负电位相抵消。须在隔音和电屏蔽室内,受检者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方能保证检测和记录效果的准确性。

1.耳蜗电图描记法(electrocochleography) 是指声刺激后记录源自耳蜗及蜗神经的近场电位的方法。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的成分有: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P)来自于耳蜗外毛细胞的交流电位,几乎没有潜伏期,波形与刺激声的波形相同,持续的时间相同或略比声刺激为长,振幅随声强增加(图3-7)。

图3-7 耳蜗电图

总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l,SP)来源于与耳蜗毛细胞的负直流电位,同样无潜伏期和不应期。以及来源于耳蜗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CAP主要由一组负波(N1~N3)组成,潜伏期与刺激强度呈反比,振幅与刺激强度呈正比。临床上用能引起最佳神经排放同步短声(click)作刺激声,以每秒10次的重复率刺激。引导电极经鼓膜刺到鼓岬部,以近场方式记录;或用极小的银球电极紧放在鼓膜后下缘近鼓环处,以远场方式记录。耳蜗电图主要指标是观察CAP波。

采用相位交替的声刺激消除CMP,得到SP与CAP的综合波。内淋巴积水时,-SP/CAP振幅的比值变大。CAP潜伏期、振幅和宽度(时程)、强度与振幅函数曲线及强度与潜伏期函数曲线可用于鉴别耳聋性质、评定治疗效果。具有频率特性的短纯音(tone burst)用于客观测定听阈。耳蜗电图具有客观性、单侧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是评价外周听觉与听神经功能的理想方法。

2.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利用声刺激诱发潜伏期在10ms以内的脑干电反应,检测听觉系统与脑干功能的客观检查。用每秒20~30次短声刺激,记录电极放置在前额发际皮肤上,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以远场方式记录、放大和叠加1 000次。脑干听性反应由潜伏期1~10ms的7个正波组成。临床上采用最稳定的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期,以及两耳Ⅴ波峰潜伏期和Ⅰ-Ⅴ波峰间期差,判断听觉和脑干功能,并用V波阈值判断中高频听阈。在规范的测听条件下,ABR的V波反应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 000~4 000Hz范围行为听阈,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和代替行为听阈,且较行为听阈高15~20dB。可用做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聋。ABR对诊断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估价脑干功能、手术脑干功能监测和脑死亡的判定,提供有价值的客观资料。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是以40次/s刺激率的短声或短音,诱发类似40Hz的正弦波电反应,每25ms出现1次,属于中潜伏期反应的一种衍生的诱发电位测试法。

40HzAERP主要用于对听阈阈值的客观评定,当用短音(tone burst)作刺激声时,具有频率特性,尤其是对1 000Hz以下频率的阈值确定更有价值,500Hz、1 000Hz、2 000Hz的平均反应阈为10dBHL左右。如与ABR阈值测试(反应中高频的听阈)相结合,可作为客观听阈评估的较理想的方法(图3-8)。

图3-8 听性脑干反应7个典型波及其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