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溃疡性结肠直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直肠炎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是一种多种原因及不明原因的炎性肠道病,其发病率较高。溃疡性结肠炎相当于中医学泄泻与痢疾病,纵观整个病程,还是属于痢疾,以久痢为多。另外,结肠与直肠均属大肠腑范围,如痢疾入脏,可由肠胃累及脾肾或入侵营血与肝肾。非特异性者多局限结肠黏膜层、黏膜下层,严重者可侵犯肌层和浆膜。慢性期黏膜挛缩,纤维包围或假息肉。首先通过光导纤结肠镜检查确诊,并与肠癌、菌痢、阿米巴肠炎等鉴别。

慢性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是一种多种原因及不明原因的炎性肠道病,其发病率较高。溃疡性结肠炎相当于中医学泄泻与痢疾病,纵观整个病程,还是属于痢疾,以久痢为多。另外,结肠与直肠均属大肠腑范围,如痢疾入脏,可由肠胃累及脾肾或入侵营血与肝肾。

【病因病机】

多与遗传因素、感染、精神、免疫以及酸的学说(肠道分泌过多、溶菌酸酶、破坏黏膜,对肠壁的保护作用,引起细菌侵入,发生黏膜坏死导致溃疡形成)等有关,并发生病理改变。非特异性者多局限结肠黏膜层、黏膜下层,严重者可侵犯肌层和浆膜。内镜下早期黏膜充血、水肿颗粒状、点状出血,渗出发展成溃疡。慢性期黏膜挛缩,纤维包围或假息肉。

本病有实证和虚证之分。①实证:病变机制是虚热或寒虚蕴结大肠。大肠转运功能失利,以致腑气不行,气机不利,故腹痛为主。热迫大肠故里急;邪伤肠络故耳红面赤,气血延滞,温蕴不化,故败瘀夹温;化而为脓及黏液。②虚证:病久肠肾损伤至中气虚亏,脾阳不振。再由脾胃反肾(子病累母)命火衰微,形成脾肾两虚,是痢久伤阳病机。以上为伤阳。久痢伤阴致营血耗伤,损及脾肾与肝阴,也有温热不化致寒温郁而化热,致邪热入侵营血致动风惊厥或自闭外脱。以上为伤阳伤阴、动风惊厥。

【临床表现】

1.湿热型 腹泻,便脓血,赤白夹杂、里急后重,腹胀、腹痛、发热身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肝脾不和型 腹泻、腹痛、痛即欲泻夹黏液脓血、苔薄白,脉弦细。

3.脾胃气虚型 腹痛时作时止,里急后重黏膜液血便腹胀隐痛,舌淡苔白脉细。

4.脾肾阳虚型 便溏胶胨夹脓血,五更泻,腹胀冷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5.血瘀型 泄泻不爽,腹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暗红,舌边有紫斑,脉弦小涩。

【诊断】

首先通过光导纤结肠镜检查确诊,并与肠癌、菌痢、阿米巴肠炎等鉴别。中医辨证以脾、肾为主,脾肾阳虚及气滞血瘀多见。临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

【治疗】

1.中药汤剂治疗

(1)湿热型:健脾清热汤,一煎口服,二煎保留灌肠。

(2)肝脾不和型:健脾疏肝汤,一煎口服,二煎保留灌肠。

(3)脾胃气虚型:健脾和胃汤,一煎口服,二煎保留灌肠。

(4)脾肾阳虚型:健脾补肾汤,一煎口服,二煎灌肠。

(5)血瘀型:健脾化瘀汤,一煎口服,二煎灌肠。

2.钩针穴位埋线

(1)主穴取中脘、下脘、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有五更泄者加膂俞、关元;有脓血便者加大肠俞、胃俞、长强俞、阴陵泉;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穴位消毒麻醉,1%利多卡因加亚甲蓝长效液点状局麻。

(2)用钩针从穴位下缘刺入,从穴位上缘穿出,再将0-0羊肠线钩入双股进穴位留置,拔出钩针,并剪断羊肠线。穴位针眼用创可贴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