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注射是治疗内痔的方法之一。虽然操作简单,但操作不当,也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疼痛、内痔脱出、前列腺炎和肛管狭窄、肠穿孔等。
(一)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多见,大多发生在注射后2~3d。表现肛门坠胀疼痛,有灼痛感、便血、黏液便、大便次数增多、便意不净感、肛门分泌物增多等。低热,周身不适。肛指检查触及注射区轻压痛、硬结、肿胀感,指套有脓血。肛门镜:痔注射后可见点或片状黏膜溃疡面积0.5~1cm,中心有紫色血凝块,有少量渗血,周围黏膜水肿高起。继续发展可引起肛门脓肿,其肛门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疼痛、畏寒、发热,甚至引起静脉炎、肝脓肿、患者往往伴有黄疸。B超检查可确诊。
【防治措施】
(1)注射前选择病例:如有慢性肠炎或腹泄,尤其近期伴黏液血便,应先治疗肠炎,当症状好转,再选择注射疗法治疗内痔。注射前要排除直结肠炎或怀疑直肠癌,应做肛指检查,肛镜检查可以了解直肠内情况。注射前,伴发热、感冒、肺结核、肝炎活动期等,应等病情控制后再进行注射疗法。
(2)注射时要严格无菌、消毒措施;选择注射点尽量一次定针,不要反复多次、多针眼注射,以减少感染面。注射后,用无菌干棉或苯扎溴铵棉球压迫针眼,待数日再排便,排便后塞入痔疮栓,或九华膏。一旦出现脓肿,则配合小针刀挑割引流术。
(3)注射后口服甲硝唑(厌氧菌),百炎净片(广谱杀菌药)预防,必要时用抗生素。
(二)出血
【临床表现】
多数为伴发感染后出现便血。主要是注射后,黏膜层创面渗血,量少。如溃疡糜烂面大、腐蚀到痔动脉则引起大出血。
【防治措施】
(1)必须在麻醉下用细羊肠线,以出血点为中心进行置上海绵一同缝合。然后再用止血海绵蘸痔瘘粉或酌情安全套气囊压迫止血。
(2)操作应轻柔准确,进针适当,药液不能外溢积留在痔核表面。
(三)疼痛
【临床表现】
内痔注射后肛门轻度坠胀感,一般6h消失。如操作不当,进针过深可损伤括约肌层,或波及齿线,药液弥散至齿线以下则引起肛门剧痛。继发感染也可伴疼痛加重。
【防治措施】
进针勿过深,勿达肌肉(尤其是括约肌),只限黏膜层、黏膜下层。进针勿过低,应在齿线以上0.5cm处进针。注入药液勿过量,以痔黏膜下层变色、隆起为度。为了减轻注射疼痛及肛管水肿,降低肛门直肠角度压力,可配合小针刀闭合性切断内括约肌。
(四)内痔脱出
【临床表现】
多发生痔注射后1~2d。大便久蹲时,可见被注射的痔核完全或部分脱于肛门外。继发感染者肛管水肿、剧痛。
【防治措施】
切勿仅注射痔核,应在痔核上部,在黏膜下层一边注射,一边进行封闭各痔核,即对黏膜固有层注射,呈网状封闭。使产生无菌粘连固定。对较大、较多的痔核应采用分次注射法。对注射后已脱出的痔核,应轻轻复位,外敷中药,外痔贴;送回肛门。严重者则配合小针刀,闭合切割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以松解嵌顿环,利于脱出痔核送回肛管内。
(五)前列腺炎或直肠阴道瘘
【临床表现】
多发生注射前位内痔。因进针穿进前列腺、膀胱、尿道注射后表现尿痛、尿急、尿血、尿常规发现红细胞或脓细胞。发生尿潴留、前列腺炎。进针穿进阴道可引起直肠阴道瘘。
【防治措施】
注射前嘱患者先排尿、排大便;注射时勿过深,回抽无尿液。注射时必须直视下见痔核明显隆起,一旦发生隆起不明显,应回抽观察回吸液中有无尿液、前列腺液样浑浊物,一旦发生,则按泌尿系统感染或前列腺炎综合治疗。未婚女性可以配合肛管指检防止刺入阴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