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瘘,是由于肛门直肠脓肿破溃而形成的。手术治疗后复发多为见高位、低位的复杂肛瘘。
【病因】
1.术前误诊 肛瘘虽然是局部病变,但与全身疾病有关系,故不能忽视全身情况,如伴有肺结核,应考虑是否为结核性肛瘘;如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有破溃史引起的肛门直肠瘘;如肛门直肠癌引起肛瘘,以及直肠阴道瘘、会阴尿道瘘等误诊为肛门直肠瘘,治疗时只是按一般肛瘘手术或方法处理。
2.术前分类不清 因术前未对肛瘘进行正确的分类,未确定瘘管的深度,内外口的部位与数量,以及病变范围与肛门直肠环的关系,如盲目手术可造成手术失败,因为未将瘘管全部切开或遗留瘘管。
3.未找到真正内口 肛瘘内口,是肛瘘发生的主要病灶。手术中应准确找到内口的数量、部位,要防止因探查造成假道或假内口而致手术失败。如果未找到可信的内口而盲目手术,虽然肛瘘切开暂时会愈合,但肛瘘感染没有去除,仍难免复发。正确判定内口的位置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寻找内口首先应仔细探查瘘管走行,除触诊外,应循瘘管弯曲度轻柔地探查,勿用力过猛。探针需多次弯成顺瘘管走行,探针能无阻力通过。肛指检查内口往往呈凹陷的硬结,这可能是内口部位,但探针往往需往上往前稍深入些,即从内口窝的顶上后端探出,勿在内口的中部或下部探出,以防遗留内口窝上部的死腔隙而复发。术前用肛门镜检查内口,可发现、了解齿线附近肛窦及其邻近区组织有无充血、水肿、隆突、起凹、陷窝、糜烂及溢脓的孔隙、配合肛瘘外口探针进入瘘管中,顺其弯度检查清楚。尤其是复杂肛瘘管道往往纵横交错,支管丛生,因此边探边切开前管壁,使探针顺肛瘘的后壁弯曲走行自然探查,较易找到真正内口。因此有时需用多根探针分别通过多个瘘管才能找到共同的内口。有的内口通向肛内,或为多发内口,或仅一个内口而为多发外口,因此探查弯曲瘘管须分别切开弯曲的肛瘘前管壁,才使探针顺利探行,不存留残余、盲端或腔隙。对敞切开的肛瘘支管壁仍需用刮匙、小针刀搔刮,发现有发黑的坏死点均要用探针再次探查,以防遗留下层支瘘管。对通过顺利的内口,也要将内口周围或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剪开、敝开瘘管,充分扩创、搔刮。切开、清除炎性腐败组织,以防遗留死腔。
4.瘘管清除不彻底 肛瘘支瘘管或窦道清除不彻底,尤其是复杂肛瘘,管道多弯曲,且伴有支瘘或死腔,一旦遗留必将会复发。因此术中用多个探针均需一一切开,搔刮,利于通畅引流。不宜过多切除管壁,损伤肛管,以防术后肛门溢液,延长愈合时间。
5.肛瘘挂线位置不对 没有弄清内口位置与肛瘘走向的关系即挂线,使挂线不在内口的顶端或瘘管的上端,以至未真正勒割开内口及肛瘘,造成病灶清除不彻底,引流不充分。
6.引流不畅 虽然诊断明确,手术操作严谨,内口寻找正确,但忽视术后创口处理,如上皮组织内翻、内陷,造成对边粘连假愈合,也可引起肛瘘复发。因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纵横交错,解剖复杂,术后创面清洁不彻底,引流不通畅。肉芽组织只有平行生长才能被上皮覆盖,过低或过高,如没有处理,上皮组织不能顺利生长也影响愈合。因此,换药时要剪修过高的肉芽组织,或引流低凹的肉芽伤口,使肉芽组织从伤口最底部往上生长,当肉芽组织与两边的皮肤平行时,两边的上皮组织才会生长,覆盖其上而愈合。术中要仔细检查瘘管与肛门直肠环和括约肌的关系,决定一期或二期手术,或是否用挂线疗法。特别注意不能切断肛管直肠环或耻骨直肠肌,以免发生肛门失禁。术后保持伤口引流,中药换药处理。伤口每隔数日须做直肠指检,扩张肛管,避免形成瘢痕性狭窄。
7.正确处理内口及原发病灶 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处理内口,彻底清除感染肛窦、肛门腺及其导管,是手术成败及防止复发的关键。借助钩针、小弯刀,必要时借助肛镜、指诊、染色和造影等,均可正确地寻找肛瘘内口。切开内口后,充分扩创、搔刮周围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导管和肛门腺;彻底清除支管和死腔窦道内的感染物质,保证创口引流通畅和清洁。术后创口和支瘘管内滞留粪便等感染物质,如引流不畅,可剪开创口、支瘘管愈合延迟。在支瘘管或窦腔内挂入橡皮筋,应使橡皮筋松弛,才可持续发挥引流作用,使支管及窦腔彻底引流。换药时牵拉转动橡皮筋,并用过氧化氢液冲洗,促使创面及支管内清洁。主瘘管挂线须扎紧。伤口对拢粘连需全部剖开管道,应视病情而定。引流线不需扎紧,拆除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当主瘘管伤口闭合可予拆除支瘘管引流线。
【治疗】
综合上述7条,肛门直肠瘘术后复发虽然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只要术前正确诊断,术中按不同类型瘘管选择合适的手术,找到真正内口,敞开所有肛瘘管,注意术后换药,做到引流通畅,修整伤口,术后肛瘘复发是可以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