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必做的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要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血脂、血糖、血电解质等。
早期高血压患者上述检查可无特殊异常,后期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尿蛋白增多及尿常规异常,肾功能减退等。部分高血压患者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有的高血压患者可伴有血糖或血尿酸水平升高。
2.心电图及X线片检查 有的高血压患者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劳损,胸部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弓纡曲延长、左心室增大。
3.眼底检查 为了了解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经常需要进行眼底检查。目前多采用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其分级标准如下。
Ⅰ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
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
Ⅲ级:上述血管病变基础上有眼底出血、棉絮状渗出。
Ⅳ级:上述基础上出现视盘水肿。
4.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动态血压监测是由仪器自动定时测量血压,可以每隔15~30分钟自动测压,可连续监测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测定白天与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能够比较客观地、敏感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
正常人群血压呈现出明显的昼夜波动,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一谷,即夜间血压最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各有一个高峰,随后血压缓慢下降至凌晨血压最低。血压的变异性和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即伴有明显靶器官损害或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可消失。一般认为,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值<130/80mmHg,白昼均值<135/85mmHg,夜间<125/75mmHg为动态血压正常值。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低>10%,如果相差不及10%,可以认为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动态血压监测可用于:①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了解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②指导降血压治疗和评价降血压药物疗效;③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即在诊所内血压升高,但在诊所外血压正常;④诊断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
二、危险度的分层
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并不单纯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必须结合患者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合并的靶器官损害做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目标,正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
高血压病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疾病(如左心室肥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肾脏疾病(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周围动脉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大于或等于Ⅲ级)。
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可以按血压水平结合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治疗时不仅要考虑降低血压,还要考虑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及逆转。高血压病人并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年龄>6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低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述危险因素,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果6个月后无效,再进行药物治疗。
中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者高血压2级不伴有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上应当改善生活方式加上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组:高血压1~2级伴有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
极高危险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有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三、分类及分期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病学会(WHO/ISH)规定的高血压分类(1997,JNC VI)见表1-1。
按靶器官损害程度分期见表1-2。
表1-2 按靶器官损害程度分期
四、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类型
原发性高血压大多起病缓慢,进展缓慢,病程可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症状轻微,逐渐导致靶器官损害。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如下几种临床类型。
(一)恶性高血压
1%~5%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其突出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有以下5点:①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中、青年,发病比较急骤;②肾脏损害突出,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并且可以伴有肾功能不全;③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持续≥130mmHg;④可有头痛,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等临床表现;⑤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死于脑卒中、肾衰竭或者心力衰竭。
(二)高血压危重病症
1.高血压脑病 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的临床征象。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病情较轻者可仅有烦躁、意识模糊,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癫样发作等。高血压脑病发生的机制可能为过高的血压超出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机制,导致脑灌注过多,液体渗入脑血管周围组织,引起脑水肿。
2.高血压危象 指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升高,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血压以收缩压显著升高为主,也可伴随舒张压升高。发生机制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含量升高所致。
(三)老年人高血压
年龄超过60岁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特点为:①半数以上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②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靶器官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不全比较常见;③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及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在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四)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成人不同,以等于或超过同年龄、同性别血压的95%可信区间为诊断标准。治疗上以调节生活方式为主,用药应慎重,从小剂量开始。
(五)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先兆子痫和子痫两种形式。先兆子痫主要见于初产妇,孕20周以上,高血压伴蛋白尿、水肿。紧急降压可用硝苯地平、拉贝洛尔和肼屈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