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引流不畅,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时,即转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chronic pyogenic osteomyelitis)。若病灶稳定,则患者症状较轻。但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则再引起急性发作,局部窦道流脓,病程长期迁延不愈。患肢常有畸形。在影像学上可见其特征性的大片死骨及显著的骨质修复现象。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①支持或证实临床诊断;②病变静止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的判定,并明确病变的范围、程度,寻找残留病灶,帮助确定治疗方案;③病变愈合转归的判断,随访。
2.影像学检查方案 同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平片可很好地显示各种相关的病理变化。但是对于寻找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残留病灶,则CT和MRI远优于X线。CT图像没有重叠,比X线更易发现死骨。MRI对脓腔的显示良好。
【影像诊断】
1.X线及CT常见的征象 骨干增粗、髓腔变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包壳和死骨、软组织肿胀(图3-34)。与急性期不同的显著特征为,骨外膜下大片死骨的形成、广泛的增生硬化及骨膜增生反应的明显增加、包壳、死腔、瘘道。骨包壳是大块死骨干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的。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在邻近慢性病变部位出现急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如溶骨性破坏、新生骨膜反应、软组织弥漫肿胀等。死腔和死骨的消失是慢性骨髓炎愈合的征象(图3-35)。
图3-34 右胫骨外伤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
男,28岁,右胫骨外伤骨折术后3年余。右胫前皮肤起水疱,渗液3周。平片右侧胫骨中上段变形,皮质不均匀增厚,其外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内侧软组织肿胀层次不清
图3-35 左肱骨慢性骨髓炎
男,32岁,左侧肱骨慢性骨髓炎8年。左侧肱骨骨干广泛骨膜增生,皮质增厚,骨干粗大形态不整,广泛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骨髓腔部分消失,其内见有较多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密度减低区(死腔)及密度增高的骨质(箭)——死骨形成
2.MRI 受侵骨髓因炎性渗出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图3-36),正常骨髓、软组织与病变累及区的界限相当清楚,尤其是在T2WI抑脂序列和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于鉴别病变累及区及骨缺血、坏死有很大帮助,可鉴别急性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明显增厚的骨皮质T1WI、T2WI均为低信号。感染的肌肉T2WI呈高信号,有强化。对死腔、窦道的显示相当满意。
图3-36 胫骨慢性骨髓炎
A、B胫骨MRI T1WI和T2WI脂肪抑制图像,皮质呈低信号不均匀增厚,边缘欠光滑,骨髓腔内见多发条状及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部分延至周围软组织中,前内侧软组织内可见长T2不规则水肿信号影
【治疗原则】
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切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为达到根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尽可能保存功能的目的,必须采取手术和药物联合的综合疗法。
【治疗方案】
1.抗生素治疗 细菌培养及药敏后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抗生素,通常采取全身联合使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凡有死骨、死腔、窦道流脓,有充分新骨形成包壳能支持肢体者,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病灶清除术、带蒂肌瓣填充术及骨移植术。病灶清除术后可选择放射治疗杀灭细菌,抑制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增生达到控制炎症的目的。
3.高压氧的应用 高压氧治疗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综合疗法中的辅助方法之一,可提高局部组织氧张力,抑制厌氧菌,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抗生素的活性,有加快骨愈合、软组织修复等作用。
4.介入疗法 用介入的方法使高浓度抗生素直达病灶,治愈率高,无须配合病灶清除术,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微创治疗方法。但药物使用剂量和治疗时间尚在探索之中。
【预后与随访】
目前尚缺少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统计治愈率多以术后5年内的情况计算。一般认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综合治疗后,经长时间观察,临床症状消失,且X线检查显示病变骨结构逐渐规则,无骨破坏,骨硬化、骨皮质肥厚及骨髓腔狭窄等表现趋于稳定,则可认为是临床治愈。目前报道各种治疗方法治愈率为70%~90%,也就是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仍为10%~30%。出院后应长期随访,定期复诊X线平片,必要时复查C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