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椎管变窄压迫脊髓微创手术效果

脊椎管变窄压迫脊髓微创手术效果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炎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AS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0∶1。病变晚期,关节发生骨性强直,韧带发生钙化、骨化。AS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骨髓水肿可作为判断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随访应定期进行脊柱和骨盆X线平片检查,了解脊柱病变进展情况,如脊柱小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等情况,并结合上述观察指标指导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炎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AS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0∶1。一般始发于骶髂关节下2/3的滑膜关节,向上逐步沿脊柱延伸,波及椎间关节滑膜和韧带,同时可向下蔓延,波及髋关节。少数病例始自颈椎而逐渐向下延伸。病变晚期,关节发生骨性强直,韧带发生钙化、骨化。临床上早期患者常以骶髂关节和腰骶部疼痛就诊,晨起时脊柱僵硬而活动后可稍有缓解;晚期患者脊柱僵硬,胸椎后凸,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约90%的病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活动期血沉加快。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①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②了解关节病变程度,协助临床分期,指导治疗方案;③治疗后随访。

2.影像学检查方案 骨盆和腰椎X线平片是首选和必需的,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对于早期AS的诊断,CT应作为X线平片检查后的重要补充手段,可显示骨性关节面下小的骨质侵蚀。AS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MRI可显示早期AS的骨髓水肿和关节软骨的改变,并协助临床判断AS是否处于活动期。

【影像诊断】

1.诊断依据

(1)X线平片:骶髂关节炎X线征象的出现顺序如下:骶髂关节下2/3部分关节面模糊、毛糙(图3-47),继而出现关节面鼠咬状骨质破坏,关节面下骨质增生硬化,以髂侧关节面的改变出现早且显著(图3-48);骶髂关节间隙先增宽后变窄、消失,最后关节骨性强直(图3-49)。脊柱受累时,椎体边缘变平呈“方形椎”,椎小关节面模糊、破坏和软骨下骨硬化。晚期椎旁韧带广泛骨化,形成典型的“竹节状脊柱”外观(图3-50)。髋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周围关节,受累的髋关节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

图3-47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

骨盆正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下2/3部分关节面模糊、毛糙,密度增高

图3-48 强直性脊柱炎(中期)

骨盆正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关节面下骨质增生硬化

图3-49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

骨盆正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内见骨小梁贯穿;下腰椎椎间小关节增生、模糊;右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不规则

图3-50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

腰椎正位片示腰椎旁韧带及前纵韧带见钙化,呈“竹节样”改变,椎小关节模糊

模糊、毛糙,髋臼侧关节面下可见软骨下囊变。

(2)CT:骶髂关节炎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下的骨质侵蚀、小囊变,骨性关节面毛糙、侵蚀破坏,以骶髂关节前下2/3髂侧关节面受累最早、最明显(图3-51);进展期CT表现为骨性关节面侵蚀不光整,呈锯齿状、毛刷状改变,关节面下增生硬化较明显(图3-52);晚期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

图3-51 强直性脊柱炎(较早期)

骶髂关节CT示右侧骶髂关节面边缘毛糙、侵蚀破坏,呈锯齿状改变

图3-52 强直性脊柱炎(较晚期)

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侵蚀破坏,呈锯齿状改变,关节面下增生硬化较明显

(3)MRI:主要用于X线平片、CT表现阴性的软骨损伤和骨髓水肿。骨髓水肿表现为软骨下骨髓内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局灶性或斑片状高信号(图3-53),软骨内局部或弥漫的小囊状病灶或局限于软骨表面的磨损、纤维化甚至全层缺损。骨髓水肿可作为判断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

2.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四肢小关节或颈椎,类风湿因子阳性。

(2)骶髂关节结核:多见于单侧骶髂关节,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关节破坏,破坏区内可见沙粒样死骨,软骨下骨质无增生硬化,周围可见冷脓肿形成。

(3)髂骨致密性骨炎:髂骨近骶髂关节旁见类三角形骨质增生硬化影,边界较清楚,无骨质破坏和骶髂关节异常。

【治疗原则】

一经诊断,应系统全面治疗,以缓解疼痛、预防畸形,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的。

图3-53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

骶髂关节T1WI(图A)和脂肪抑制T2WI(图B)示关节骶骨面和髂骨面广泛性骨髓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呈明显高信号,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早期AS,脊柱后凸<20°时。采用中西药物相结合的药物治疗,以中药为主,辅以消炎镇痛药和免疫抑制剂等西药;同时采用卧硬板床和体操锻炼等物理疗法。

2.手术治疗

(1)脊柱后凸达20°~40°时,在上述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增加脊柱后凸的牵引按摩治疗,同时辅以手法按摩。

(2)脊柱后凸超过40°时,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术以达到矫正脊柱后凸的目的。对于仍在活动期的病人,先给予药物治疗,待血沉下降到40mm/h以下,病变静止或接近静止时进行手术。

(3)若周围大关节如肩、髋、膝和踝关节受侵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活动要求进行关节融合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

【预后与随访】

正规和系统的治疗有利于病情的减缓、好转或康复,但部分病例病情仍较顽固,致残率仍较高。

一般药物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效果,脊柱后凸超过20°者需同时进行3个疗程以上的牵引按摩治疗后再行判定。观察指标包括:腰背疼痛指数,脊柱运动(前屈、后伸和侧弯)范围,胸廓扩张度,实验室检查(血沉、CRP和免疫球蛋白等指标)。

随访应定期进行脊柱和骨盆X线平片检查,了解脊柱病变进展情况,如脊柱小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等情况,并结合上述观察指标指导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