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也称为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临床上可分为单骨型和多骨型,以单骨型多见。男女发病率相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多见,多骨型发病年龄更早。可以发生于任何骨,但以下肢骨及肋骨最常见。如果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则称为阿布瑞特综合征(Albright’s syndrome)。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了解受累范围,明确诊断,了解邻近结构的受压情况,如眼、颅底血管、神经孔等。
2.影像学检查方案 X线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重叠较多的部位如脊柱、颅面骨等,则需进一步的CT或MRI检查。
【影像诊断】
1.诊断依据 病变最常发生于长骨干骺端的骨髓腔内,一般不累及骨骺,其次为骨干、颅盖及颅底骨,病变骨可膨胀变形。X线平片、CT上典型表现为病变骨膨胀变形及病变区内“毛玻璃样”改变(图4-38)。其他表现有囊性、多房性骨质破坏及均匀致密的象牙质样改变。前者X线平片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透亮区,骨皮质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CT上表现呈低密度(图4-39A)。后者多见于颅面骨,X线平片、CT上表现为均匀密度增高,骨膨大、变形(图4-39B)。病变区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是其特点。由于病灶内富含纤维组织,所以约1/3的病例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至中高信号(与肌肉相比),这一特点有别于一般肿瘤在T2WI上呈高信号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囊状病变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边缘性强化,内可有出血(图4-40)。
图4-38 右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右股骨正、侧位X线片显示右股骨髓腔正常密度消失,代之以模糊稍高密度影,右股骨皮质变薄,骨干轻度膨胀、变形伴弯曲
图4-39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A.下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下颌骨CT冠状重建显示下颌骨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密度均匀,下颌骨骨皮质变薄;B.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上颌骨CT冠状重建显示右侧上颌骨正常骨小梁消失,代之以均匀密度增高影,右上颌骨膨大、变形
2.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偏大,3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长骨者最常见于骺线愈合后的骨骺。单发,骨膨胀明显。在X线平片、CT上透亮度较高,呈明显“皂泡状”改变,在MRI的T2WI上多呈略高、中、低混杂信号,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不同。
(2)单纯性骨囊肿:需与以囊状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鉴别。后者除了囊状破坏区外,还并有“毛玻璃样”实性区域及斑点状高密度钙化灶,与骨囊肿不同。
(3)非骨化性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多发生于长骨骨皮质,病变局限,分叶明显,呈偏心性生长,有沿骨皮质发展的倾向,有助于鉴别。
【治疗原则】
彻底清除病灶,缓解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方案】
图4-40 左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A.左股骨正位X线平片,左股骨干轻度膨胀、变形呈毛玻璃样;B.左股骨MRI冠状T2WI、C.同一层面T1WI及D.同一层面T1WI增强扫描,显示左股骨髓腔信号明显异常,多数异常信号特征为T1WI和T2WI上低至中等信号(与肌肉相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另左股骨髓腔上段见囊状病变区,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边缘性强化
化疗、放疗均无效,放疗还有促进恶变的危险,应禁用。手术是常被采用的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无症状及无病理骨折危险者,不必手术;②刮除植骨术在儿童期不宜施行,因病灶易复发和扩展,植骨易被吸收。至成人期同样的手术则可成功;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及对病理性骨折的内固定术,在任何年龄均可施行。
【预后和随访】
手术治疗预后满意,治愈率在80%以上,复发与手术彻底性有关。术后每1~2个月行X线平片复查1次,直至愈合,出现复发时需再次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