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广州日报《奢侈品消费“中国式”井喷》[36]报道,中国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奢侈品从排斥到追捧的消费之路,锻造出了世界第二(未来可能世界第一)的中国消费者“豪客”。在西方国家步入金融危机的时代,世界顶级大牌的销售商都见识了中国“豪客”的奢侈品消费,纷纷大踩油门驶向中国拓展业务。2010年4月28日,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浦东同一天内新开张两家分店。GUCCI计划在国内新开设13—17家门店。PRADA已经于2010年5月在上海开设了3家新店,6月还将在上海商城增开1家,在接下来的7—8月份,它将在成都、广州、杭州开设4家新店。英国名牌Vivienne Westood将在中国开设20间分店,Burberry也决定将在华分店数目由44间增至2012年前的110间。美国著名皮革品牌Coach 2010年将开设20间店,意大利名牌Ferragamo计划开设10间店。目前在中国有20间分店的Levi's,拟于2015年前拓展至1 000间分店……让人眼花缭乱的奢侈品扑面而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在中国的众多二三线城市,爆炸式增长。过去那种在欧美国家常见的奢侈品版的预见“VIP专场”今天也开始抢占二三线城市的市场。2010年年初,记者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店中,看到LV、CHANEL的专卖店和劳力士、欧米茄手表柜台,除了少数售货员之外,几乎清一色是中国顾客。
中国老百姓到底对奢侈品有多么钟情?年轻人,一人有一个奢侈品梦。在一个日资公司当行政助理的广州人王月很得意在地天涯等论坛上炫耀“她终于在自己25岁生日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LV包,而且是托去欧洲旅游的朋友买的,退税后折合人民币不到4 000元”。问她为什么要花几千元买一个包时,她说“朋友们都有,就是觉得自己凭什么不应该有一个。说实话这个包也不是那么好用,没有拉链,在广州很不安全。但是我觉得,背上了感觉就是挺好。”因为拥有LV包是她工作以后第一个想满足的愿望。李文蔚不仅有LV,还有GUCCI,好几个。大学生周嘉玲从就业开启了她的奢侈品之梦,读新闻专业的她,却选择做一个意大利品牌“伽达”的储备店长,因为“伽达”是LV、华伦天奴等品牌的中国代理商。而且她也表示,以后工作有闲钱,都会期望拥有一下。
评论: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奢侈品就已经在中国从被排斥变成追捧。这充分显示,中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而去追求奢侈品,体现了一种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理念。在欧美,奢侈品更多的是四十岁以上的成功人士所拥有;而在中国,拥有奢侈品的人群明显低龄化,更多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白领,把追求奢侈品牌当成一种时尚、一种梦想、一种愿望、一种满足感。
【注释】
[1]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3][英]罗宾·科恩、[英]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5页。
[4]Katona,George,Mass Consumption Society,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64,pp.5-6.
[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1页。
[6]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7]同上书,第7页。
[8]同上书,第8页。
[9][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7页。
[10]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11]同上。
[12]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人,社会学家及哲学家,还译为鲍德里亚、布希亚,本书正文统一使用“波德里亚”,参考文献遵原著。
[13]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4]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5]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7]同上。
[18]“消费文化”词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4572.htm,最后浏览日期: 2015年1月27日。
[19]毛玉西:《人均GDP水平才是关键,中国应警惕被“捧杀”》,《广州日报》,2010年8月2日。
[20]尹晓琳:《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 500美元,排世界第94位》(2011年5月29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529/000508.htm,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21]尹晓琳:《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 500美元,排世界第94位》(2011年5月29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529/000508.htm,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2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23]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50页。
[24]同上书,第481—523页。
[25]戴慧思、卢汉龙编译:《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
[26]同上书,第41页。
[27]戴慧思、卢汉龙编译:《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28]同上书,第293页。
[29]同上书,第310—311页。
[30]同上书,第71页。
[31]戴慧思、卢汉龙编译:《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319页。
[32]同上书,第320页。
[33]同上书,第6页。
[34]戴慧思、卢汉龙编译:《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35]《中国的消费社会已经来临》,新浪论坛,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4017761-1-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36]邱瑞贤:《奢侈品消费“中国式”井喷》(2010年6月9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sy/201006/09/t20100609_20409610.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3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