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以小肠的广泛出血、坏死为特征的肠道急性蜂窝织炎,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也可侵犯十二指肠和结肠等。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感染能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为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暴发性疾病。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多见。
【诊断要点】
1.病史 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或暴饮暴食史。寒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因。
2.腹痛 既是首发症状又是主要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多在脐周。病初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加剧。一般在1~3d后加重,重者可产生腹膜刺激症状。
3.腹泻便血 腹痛后即有腹泻,初为糊状后渐为黄水样,12~72h后可出现血便。便血是本病特征之一。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粪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少者便呈棕褐色,稍多呈洗肉水样,多者呈赤豆汤或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粪便无黏液和脓液,有特殊腥臭味。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d,长者可达1个月余,且可反复发作。一般每天腹泻2~8次,也有10次以上,无明显里急后重感。
4.恶心、呕吐 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
5.全身症状 起病后可有全身不适、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38~39℃,少数可达41~42℃,发热多于4~7d渐退。重症高热抽搐,部分病例出现休克;或有明显腹胀,产生麻痹性肠梗阻。大量毒素吸收入血可致循环衰竭。
6.腹部体征 相对较少。可有腹部膨隆,有时可见肠型。脐周和上腹部,甚至全腹有明显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腹膜炎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音早期亢进,而后减弱或消失,有梗阻或肠段坏死者可闻气过水声。
7.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增多,可高达20× 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常减少。便镜下大量红细胞,可见脱落肠黏膜。便培养部分病例可有产气荚膜杆菌生长。
8.特殊检查
(1)腹部X线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急性期禁做钡剂胃肠道造影及钡灌肠检查。
(2)结肠镜可见全结肠腔内大量血液,但未见出血灶,并可见回盲瓣口有血涌出。
9.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紫癜、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阿米巴肠病等鉴别。
【临床分型】
1.胃肠炎型 见于疾病早期,有腹痛、水样便、低热可伴恶心、呕吐。
2.中毒性休克型 出现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休克等,常在发病1~5d发生。
3.腹膜炎型 有明显腹痛、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
4.肠梗阻型 有腹胀、腹痛、呕吐,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
5.肠出血型 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量可多达1~2L,明显贫血和脱水。
【急救处理】 及时正确的内科治疗为本病首选,必要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禁食时间视病情,轻者7~8d,重症14~21d。腹胀消失、腹痛减轻、体征基本消失、无便血,可进流质。腹胀严重时可胃肠减压,腹痛予解痉药。高热予解热药。严重出血予生长抑素等。
2.静脉补液 儿童每日补液80~100ml/kg,成人2 000~3 000ml/d,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适当输血和人血白蛋白,血压不升者应用血管活性药。
4.控制肠道内感染 症状轻者可选用甲硝唑0.4g,口服3/d。重者加用第三代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或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三嗪)静脉滴注,抗生素使用不少于1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但有加重肠出血、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d。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日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成人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静脉滴注。
6.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 000~85 000U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应用胰蛋白酶可水解B毒素,清除肠道坏死组织,常用胰蛋白酶0.6~0.9U,3/d口服。重者1 000U,肌内注射1/d或2/d。吸附肠道内毒素可用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口服。
7.外科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肠穿孔;②严重肠坏死,腹腔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③反复大量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④肠梗阻、肠麻痹;⑤不能除外其他急腹症需手术治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