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炫耀性消费与仇富心理

炫耀性消费与仇富心理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愤怒的人群将肇事小车及一辆警车砸坏、烧毁,火光冲天,围观者近2千人。不久前,有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被一越南青年枪杀。近年来,针对国内富人阶层的绑架、敲诈、勒索、抢劫、谋杀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贫富分化以及富人的炫耀性消费导致的仇富心理。
炫耀性消费与仇富心理_消费与犯罪

2009年7月18日下午,百联东方广场,香港明星任达华的一句经典之语,将正在这里举行的欧米茄全新海马AquaTerra腕表展推至高潮。此次任达华携22款全新海马系列腕表空降长沙,是其全国巡展的倒数第二站,而长沙也是中部地区唯一一站。而在展示开始前,这款全新海马系列中价格最贵的腕表就已经被一位“热情”的长沙人买走。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继国际品牌时装、化妆品之后,顶级名表成为市民追逐对象,一些“身价”在几万元、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限量版名表,成为不少市民收藏的新品种。买名表的多为30—40岁的私营业主和企业白领,还有许多富二代。这种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正在为人们的仇富心理埋下犯罪的种子。

那么,人们的仇富心理通常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第一种:示威抗议,或者官民冲突。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4年中国出现了大约70 000起大规模群众事件。其中许多事件的背景是贫富对抗。例如,安徽池州仁和私立医院老板的丰田轿车将某中学生撞伤,争执中车内的另外几个人对已受伤的中学生大打出手。车主对手下人叫道,打死一个也就30多万,上呀!同伙用刀子砍伤多人,导致事态扩大,局面失控。愤怒的人群将肇事小车及一辆警车砸坏、烧毁,火光冲天,围观者近2千人。

第二种:恐怖行动。即谋杀、绑架、勒索。李海仓,周祖豹,何刚,刘启闽,蔡宽锡,葛君明,刘恩谦,这些都是昔日大名鼎鼎的富豪,如今却是穷人刀下的死鬼。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富豪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被杀害,但是其震撼作用比千万网民奋笔疾书还要强大许多倍。

第三种:幸灾乐祸。不久前,有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被一越南青年枪杀。消息传来,一开始是群情激愤,要求缉拿凶手的呼声震天响。但当报道死者拥有豪华跑车,整天出入娱乐场所,有许多网友开始断定:这两名留学生肯定是巨富子弟或地方官员的“衙内”,他们的钱来得不干净。很快,舆论开始转向,网上出现一片叫好声,居然还有网友说“感谢越南人为民除害”。这种心理状态出自于人们普遍的仇富情结:天天想看到富人倒霉,最爱听富人家的丑闻,整天盼望“打土豪,分田地”。

第四种:恨屋及乌。最典型的就是人们熟悉并痛恨的“宝马撞人”。“宝马撞人”本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是在中国大众的内心深处,“宝马车”首先代表着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个社会阶层人数不多,但手中掌握着整个社会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如金钱,权力;他们常常能够凌驾于普通公众之上,享受着某些不受一般社会规则约束的特权。于是,普通老百姓将宝马车看成特权阶层的“形象代言人”,痛恨“宝马撞人”实际上是仇恨有权有钱阶层。

评论:虽然2010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还在世界百位之后,当90%的中国人每天还在为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奔波时,少数人的奢侈品消费正在为社会播下仇恨与犯罪的种子,给社会稳定带来严峻考验。近年来,针对国内富人阶层的绑架、敲诈、勒索、抢劫、谋杀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贫富分化以及富人的炫耀性消费导致的仇富心理。

【注释】

[1][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2]同上书,第20页。

[3]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4]同上书,第29页。

[5]同上。

[6]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8]同上书,第64页。

[9]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10]同上书,第30—31页。

[1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7页。

[1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13]Peter N.Stearns,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London: Routledge,2001,p.4.

[14]Pasi Falk,The Consuming Body,London:Sage,1994,p.94.

[15]RussellW.Belk,“Third World Consumer Culture”,in Research in Marketing,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Toward Broader Dimension,1988,Supplement4,p.105.

[16]Jukka Gronow,The Sociology of Taste,London:Routledge,1997,p.2.

[17]王宁:《转型社会中的“欲望起飞”——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广东社会与人口发展蓝皮书2006》,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8]霍娜:《消费社会中广告的欲望叙述》(2010年10月22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05766/1302615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19][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7页。

[20][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21]同上书,第80页。

[22][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23][美]比尔·麦吉本:《消费的欲望》,朱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4]参见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霍娜:《消费社会中广告的欲望叙述》(2010年10月22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05766/1302615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26]鞠惠冰:《现代广告:人与物关系的解码》,《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27]韩纪扬:《世界金榜电视广告片欣赏》,《中国广告》2006年第4期。

[28]霍娜:《消费社会中广告的欲望叙述》(2010年10月22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05766/1302615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29]同上。

[30]同上。

[31]韩璐:《从享乐主义文化看犯罪的成因》,《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第2期。

[32]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33]同上。

[34]古涵:《广告文化对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作用》(2009年03月12日),人民网,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28/8950440.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35][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36]参见Baudrillard,Jean,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Mark Poster,ed.,Jacques Mourrain,trans.,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

[37]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38]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9]邱瑞贤:《奢侈品消费“中国式”井喷》(2010年6月9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sy/201006/09/t20100609_20409610.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1月26日。

[40][美]爱德华·勒特韦克:《为爱消费》,转引自[美]比尔·麦吉本等:《消费的欲望》,朱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1]王宁:《转型社会中的“欲望起飞”——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广东社会与人口发展蓝皮书2006》,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42]王宁:《转型社会中的“欲望起飞”——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广东社会与人口发展蓝皮书2006》,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7—81页。

[43]同上。

[44]参见Baudrillard,Jean,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Mark Poster,ed.,Jacques Mourrain,trans.,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

[45]王宁:《消费与认同》,《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46]Pasi Falk,The Consuming Body,London:Sage,1994,p.137.

[47]王宁:《转型社会中的“欲望起飞”——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广东社会与人口发展蓝皮书2006》,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7—81页。

[48][美]比尔·麦吉本:《消费的欲望》,朱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前言)。

[49]张鸣:《炫富仇富,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2日。

[50]昨夜心诚KK:《穷二代仇富心理扭曲,以至先喷击他人,最后无法自拔时走上犯罪道路》(2010年9月26日),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898409359,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51]丁学良:《穷人太穷导致贫富差距是有钱人的说法》,《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4月22日。

[52]邱瑞贤:《奢侈品消费“中国式”井喷》(2010年6月9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sy/201006/09/t20100609_20409610.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53]亚行报告:《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8.17亿》(2010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9/06/content_3406996.htm,最后浏览日期:2014年12月25日。

[5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55]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56]七度冰:《请善待穷人——中国的仇富问题新探》(2006年4月21日),新浪博客,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7439924010002xb.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