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因心脏附壁栓子的脱落导致脑栓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对于心房纤颤病人应根据病人年龄及有无心房纤颤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脑梗死病人首发病因为心房纤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则适宜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加华法林(抗凝)干预。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因心脏附壁栓子的脱落导致脑栓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对于心房纤颤病人应根据病人年龄及有无心房纤颤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风心病,有TIA或中风史,修复的心脏瓣膜)采取不同的方法。
(1)年龄<65岁,没有心房纤颤危险因素: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每天50~300毫克。
(2)年龄<65岁,有心房纤颤危险因素:使用抗凝剂华法林(目标INR2.5,范围2.0~3.0)。
(3)年龄65~75岁,没有危险因素: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
(4)年龄65~75岁,有危险因素:华法林(目标INR2.5,范围2.0~3.0)。
(5)年龄>75岁,有或没有危险因素:华法林(目标INR2.0,范围1.6~2.5)。
脑梗死病人首发病因为心房纤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则适宜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加华法林(抗凝)干预。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林,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中风伴发心房纤颤者,使用抗凝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而病人却必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不建议使用。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过大强度的抗凝治疗并不安全,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及应密切监测INR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