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偏瘫病人在运动障碍同时伴有感觉障碍,出现感觉丧失、迟钝、过敏等,会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因此若将感觉训练、运动训练截然分开收效甚微,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在偏瘫恢复初期,往往把训练和恢复的重点放在运动功能方面,这是一个误区,治疗者应该对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给予同等重视并加以训练。
感觉障碍的康复常采用感觉再教育技术,感觉再教育技术是教授病人注意和理解各种感觉刺激。感觉正常的手和损伤修复后的手拿着同一螺母引起不同区域的皮层感觉。感觉再教育是帮助感觉损伤病人学会重新理解传达到皮层的、改变了的感觉传入信号的一种方法。所谓感觉的再教育就是帮助感觉损伤的病人重新学会理解传达到皮层的这个改变了的感觉传入信号。此项治疗技术适用于感觉不完全缺损者,适用于能够感觉到针刺、温度变化以及压力,但触觉定位、两点分辨以及触觉识别功能受损的病人。感觉再教育技术强调感觉康复要与神经再生的时间相配合。
由于异常肌张力干扰感觉体验,因此在进行感觉训练之前,应首先使肌张力正常化并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偏瘫病人的感觉再训练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因此感觉再训练的内容应当包括在每一个治疗单元中。在治疗运动功能严重障碍的病人时,将感觉刺激加入到训练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运动功能的进步。比如在使用木钉盘时将木钉盘上的木钉稍加改造,如在木钉外侧用各种材料缠绕,如砂纸、棉布、毛织物、橡胶皮、铁皮等,在病人抓握木钉时,通过各种材料对病人肢体末梢的感觉刺激,提高其中枢神经的知觉能力,就可以使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同时得到训练。在上肢负重训练过程中,采用不同质地的支撑面既可以易化运动又可以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触觉障碍存在时应在每一次治疗开始时首先运用强触觉刺激如叩打、摩擦及用刷子刷皮肤表面,注意避免引起痉挛。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用于增加偏瘫病人感觉输入的作业活动举例如下:①在皮肤上涂搽护肤液;②用粗糙的毛巾摩擦皮肤表面;③揉面或揉捏不同硬度的橡皮泥;④用手洗小件衣物;⑤编织或刺绣;⑥将各种器皿把手或手柄的表面材料或形状进行改造以提供更多的触觉刺激;⑦电刺激。
感觉再教育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以一直到出院回家后能够用手做家务或参加工作,或恢复到平台阶段。结束治疗后,病人仍要继续积极地用手去做各种精细活动,只有这样,感觉再教育中所获得的进步才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