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使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升高。在肺外结核中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大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从婴幼儿至老年人均可发病,青少年最多,无明显性别差异。多起病隐袭,呈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
(1)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缺乏、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
(2)脑膜刺激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是TBM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持续1~2周,检查可有颈强及Kernig征。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所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严重时出现去皮质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3)脑实质损害: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的表现,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面性痫性发作或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等。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瘫痪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四肢瘫和截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者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4)脑神经损害:较常见。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5)老年人TBM的特点: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约半数患者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X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头CT可显示基底池和皮质脑膜对比增强和脑积水。脑脊液检查提示脑压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呈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00×106/L;蛋白中度升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以上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可高度提示诊断。脑脊液抗酸杆菌染色可鉴定细菌,结核菌培养是诊断结核性感染的金标准,但阳性率均较低,需大量脑脊液和数周时间。
(二)治疗方法
1.抗结核药物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当临床诊断基本确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高度提示本病时,即使脑脊液抗酸杆菌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目前认为异烟肼(isoniazidum,INH)、利福平(rifampicinum,RFP)、吡嗪酰胺(pyrazinamidum,PZA)或乙胺丁醇(ethambutolum,EMB)、链霉素(streptomycin,SM)是治疗TBM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表2-5)。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而尽量不选用。
表2-5 主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
(1)异烟肼:异烟肼可抑制结核杆菌DNA合成,破坏菌体内酶活性,干扰分支菌酸合成,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无论脑膜有无炎症,均能迅速渗透到脑脊液中。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末梢神经炎、肝损害等。
(2)利福平:利福平与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干扰mRNA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其不能透过正常的脑膜,只部分通过炎性脑膜,是治疗结脑的常用药物。单独应用也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毒性、过敏反应等。
(3)吡嗪酰胺: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强,pH5.5时杀菌作用最强,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对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几乎无作用。吡嗪酰胺渗入吞噬细胞后进入结核杆菌体内,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杀菌作用。其能够自由通过正常和炎性脑膜,是治疗结脑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关节酸痛、肿胀、强直、活动受限,血尿酸增加等。
(4)链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对吞噬细胞外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效杀菌药。主要通过干扰氨酰基-tRNA和核蛋白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70S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肽链延长、蛋白质合成,致细菌死亡。其能透过部分炎性的血脑屏障,是结脑早期治疗的重要的药物之一。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和肾毒性。
(5)乙胺丁醇:与二价锌离子络合,干扰多胺和金属离子的功能,影响戊糖代谢和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的合成,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对生长繁殖状态的结核杆菌有作用,对静止状态的细菌几乎无影响。主要不良反应有视神经损害、末梢神经炎、过敏反应等。
WHO的建议应至少选择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可停用吡嗪酰胺,再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耐药菌株可加用第四种药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利福平不耐药菌株,总疗程9个月已足够;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由于中国人为异烟肼快速代谢型,有人主张对成年患者加大每日剂量至600~1 200mg,但应注意保肝治疗,防止肝损害。
2.皮质类固醇 对病情严重、颅内压增高、潜在性脑疝形成、椎管阻塞、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加重及合并结核瘤者,在充分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减轻炎症和水肿。可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增减激素剂量。
3.鞘内注射治疗 重症患者采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辅以鞘内注射,可提高疗效。如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有早期椎管梗阻征象、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复发或耐药的情况下,可给异烟肼0.1g、地塞米松5~10mg、α-糜蛋白酶4 000 U、透明质酸酶1 500U鞘内注射,每隔2~3天1次,注药宜缓慢。症状消失后每周2次,体征消失后1~2周1次,直至脑脊液检查正常,但脑脊液压力较高的病人慎用此法。
4.脱水 如有颅内压增高可选用渗透性利尿药,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保护肾脏。
(三)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的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仍有约1/3的TBM患者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