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性肌萎缩最新治疗消息

脊髓性肌萎缩最新治疗消息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为特点,特征性地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常在1岁前发病。血清肌酸激酶可由轻到中度增高,肌电图表现为慢性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变化,可有纤颤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下降或正常,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ALS患者往往在延髓、颈、胸与腰骶不同节段神经支配的2块或3块以上的肌肉出现失神经支配现象。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为特点,特征性地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一般无感觉系统受累。

(一)诊断依据

根据累及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的不同,可分为4种临床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

1.临床表现

(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最多见的类型,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受累。

①大多数为获得性,少数为家族性。

②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为明显,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群。

③受累部位常有明显肌束颤动。

④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不高,但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⑤一般无客观的感觉障碍,但常有主观的感觉症状。

⑥括约肌功能良好。

⑦晚期可出现延髓麻痹。

(2)进行性脊肌萎缩(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多为遗传性,下运动神经元受累。

①首发症状多为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可单侧或双侧,逐渐波及前臂、上臂和肩部肌群。

②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明显,肌张力降低,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

③感觉无障碍。

④括约肌功能良好。

⑤晚期发展至全身肌肉萎缩,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多因呼吸肌麻痹或肺感染死亡。

此外,根据其起病年龄、肌无力类型、遗传方式又可分为不同类型。

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Werdnig-Hoffmann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从近端开始,患儿髋关节外展,足外翻,抬头困难,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但无回避动作,吸吮无力,吞咽困难,舌肌可见束颤。约95%死于18个月内。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正常,脑脊液正常,肌电图可见运动单位减少,可出现纤颤电位。

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Kugelberg-Welander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症状相对较轻。常在1岁前发病。无力和肌萎缩也从近端开始,仰卧时不易爬起,行走似鸭步,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肌束颤动不明显,可死于肺部感染,也有在儿童期停止恶化的。血清肌酸激酶可由轻到中度增高,肌电图表现为慢性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变化,可有纤颤电位。

(3)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少见,下运动神经元受累。

①延髓麻痹进行性发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

②舌肌明显萎缩,束颤。

③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症状,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

④病情进展较快,多在1~2年内因呼吸肌麻痹或肺感染而死亡。

主要表现为唇肌、咽喉肌萎缩,咽反射消失。有时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从而出现真性和假性延髓麻痹共存。

(4)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罕见,上运动神经元受累。

①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行走呈剪刀步态。

②缓慢进展。

③痉挛性瘫痪。

④一般无肌萎缩和肌束颤动。

⑤感觉无障碍。

⑥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2.辅助检查

(1)肌电图:有很大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病变处肌肉插入电位延长,纤颤电位,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波型以混合相或单纯相多见,可见巨大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下降或正常,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ALS患者往往在延髓、颈、胸与腰骶不同节段神经支配的2块或3块以上的肌肉出现失神经支配现象。

(2)脑脊液检查:腰穿压力正常或偏低,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有轻度增高,免疫球蛋白可能增高。

(3)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轻度增高,而其工酶不高。免疫功能检查,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可能出现异常。

(4)CT和MRI检查:脊髓变细(腰膨大和颈膨大处较明显),余无特殊发现。

(5)肌肉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理改变。

3.鉴别诊断 MND必须与颈椎病、椎管狭窄症、颈和腰椎间盘突出、颅脊交界处畸形、脊髓肿瘤等鉴别。也必须与手外科的疾病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和其他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原因相鉴别。故颈椎或腰椎X线平片,CT、MRI或椎管内碘造影等检查是必须的。

进行性延髓麻痹需与延髓空洞症、脑干肿瘤、重症肌无力等鉴别。延髓空洞症有面部感觉障碍、眼球震颤、病程长等特点。脑干肿瘤多见于5~15岁儿童,有交叉性瘫痪、共济失调、眼肌运动障碍等可资鉴别。重症肌无力症状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受累肌运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常有眼外肌受累而无延髓肌萎缩为其特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需与颈椎病、颈髓肿瘤、脊髓空洞症鉴别。颈椎病引起上肢肌萎缩,有时亦可无感觉障碍,但肌萎缩只限于某颈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颈髓肿瘤有感觉障碍和(或)神经根痛,可逐渐发展成横贯性脊髓损害。脊髓空洞症有典型的节段性感觉分离现象,但极个别病例与MND在临床上难以鉴别。颈椎X线平片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MRI检查可鉴别脊髓或延髓空洞症、脑干或颈髓肿瘤以及颈椎病。

(二)治疗方法

针对MND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各种非药物治疗。必须指出的是,MN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致病因素多样且相互影响,故其治疗必须是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期望用单个药物或单种治疗完全阻断疾病的进展是不现实的。

当前病因治疗的发展方向包括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新型钙通道阻滞药、抗细胞凋亡、基因治疗及神经干细胞移植。利鲁唑(riluzole)具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的作用,每次50mg,每日2次,服用18个月,能延缓病程、延长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也有试用免疫抑制药泼尼松、环磷酰胺等治疗本病,但必须定期复查血象和肝功能,用药后延髓麻痹症状在部分病例中可改善,但对四肢无力萎缩的患者帮助不大。

对症治疗包括针对吞咽、呼吸、构音、痉挛、疼痛、营养障碍等并发症和伴随症状的治疗。吞咽困难者应鼻饲饮食。有呼吸衰竭者可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需仔细权衡利弊、针对患者的情况个体化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