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皮肤综合征

神经皮肤综合征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神经症状:约50%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由中枢或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引起;其次为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2.治疗方法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对于视神经瘤、听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宜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用放疗,癫发作者可用抗癫药物治疗。临床上可以见到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肾和其他器官的多系统损害。

(一)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均可患病,男性稍多。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①皮肤症状:皮肤牛奶咖啡斑,几乎所有病例出生时就可见到皮肤牛奶咖啡斑,形状及大小不一,边缘不整,不凸出皮肤,好发于躯干不暴露部位;皮肤牛奶咖啡斑数量在6个以上,青春期前直径>5mm,青春期后直径>15mm,对NFⅠ型具有诊断价值;腋窝、腹股沟(在出生时罕见,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出现)和乳房下的雀斑样或弥漫性色素沉着,以及小圆形白点也是特征之一。色素沉着,大而黑的色素沉着常提示簇状神经纤维瘤,如果位于中线提示有脊髓肿瘤。皮肤或皮下肿瘤,皮肤肿瘤位于皮内,形成丘疹,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甚至更大,形状各异,有扁平的、无蒂或有蒂的、圆锥形或分叶状等,颜色呈肉色或紫罗兰色,丘疹顶端有黑头粉刺,按压的时候,软瘤可以陷进皮内。皮下肿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附着于一条神经上的硬结,可移动,也可以引起疼痛、压痛、放射痛或感觉异常;一种是神经干及其分支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有皮下组织的过度生长,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或称神经纤维瘤性象皮病,多分布于面部、头皮、颈部和胸部,具有局部侵袭的特点,可以出现骨侵蚀和疼痛,也可伴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或多毛症。NFⅡ型的皮肤症状没有或很少。

②神经症状:约50%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由中枢或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引起;其次为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颅内肿瘤以一侧或双侧听神经瘤最常见,视神经、三叉神经及后组脑神经均可发生肿瘤,尚可合并多发性脑膜瘤、神经胶质瘤、脑室管膜瘤、脑膜膨出及脑积水等,少数病例可有智能减退、学习困难、发育障碍和癫发作等。椎管内肿瘤,脊髓任何平面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尚可合并脊柱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周围神经肿瘤,全身的周围神经均可累及,以马尾神经好发,肿瘤沿神经干分布,呈串珠状,一般无明显症状,如突然长大或剧烈疼痛可能为恶变。

③眼部症状:上睑可见纤维软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眼眶可扪及肿块和搏动;裂隙灯下可见到虹膜上粟粒状橙黄色圆形小结节,为错构瘤,也称Lisch结节,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为NFⅠ所特有;眼底可见灰白色肿瘤,视盘前凸;使用红外线单色光眼底镜检查可见到脉络膜补丁样改变;视神经肿瘤可致突眼和视力丧失;NFⅡ型可有青少年后囊下白内障。

④其他系统损害: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较常见,包括脊柱侧凸、前凸、后凸,颅骨不对称、缺损及凹陷等;肿瘤直接压迫也可造成骨骼改变,如听神经瘤引起内听道扩大,脊神经瘤引起椎间孔扩大、骨质破坏,长骨、面骨和胸骨过度生长、长骨骨质增生、骨干弯曲和假关节形成也较常见;肾上腺、心、肺、消化道及纵隔等均可发生肿瘤。NFⅠ型可以出现高血压,也可合并脑血管损害如脑血管扩张、狭窄、Moyamoya病或动脉瘤等,偶尔有腹肌的萎缩和部分性白化病。NF-Ⅱ型的主要特征是双侧听神经瘤,并常合并脑膜脊膜瘤、星形细胞瘤及脊索后根神经鞘瘤。

(2)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CT、MRI、椎管造影等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干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Ⅰ型和NFⅡ型突变类型。

2.治疗方法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对于视神经瘤、听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宜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用放疗,癫发作者可用抗癫药物治疗。

3.预后 大部分NFⅠ型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当合并有高血压、脊髓损害或肿瘤恶变时,总体的预期寿命将减少15年左右。

(二)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又称Bourneville病,临床特征是面部皮脂腺瘤、癫发作和智能减退,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10万,男女之比约为2∶1。临床上可以见到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肾和其他器官的多系统损害。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①皮肤损害:面部皮质腺瘤,主要分布在鼻唇沟、颏部和颊部,呈蝶形对称分布于口鼻三角区,偶尔出现于前额和头皮处,呈现粉红色或淡棕色表面光滑的蜡样丘疹,90%在4岁前出现,随年龄增长丘疹逐渐增大,青春期后融合成片,见于88%~96%的病人。鲤鱼皮斑,约20%患者10岁以后可见位于背、腰、骶和臀部的鲤鱼皮斑或鲨革样斑,呈灰褐色或微棕色斑块,粗糙、略高于皮肤,为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具有诊断价值。甲下纤维瘤,自指(趾)甲沟处长出,趾甲较常见,多出现于青春期,有时是本病唯一的皮损。无色素斑,皮肤出现先天性芩树叶状色素减退斑,通常是线状分布于躯干和肢体,呈椭圆形,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又称叶状白斑,85%患者出生后就有3个以上1mm长树叶形色素脱失斑,具有诊断价值。牛奶咖啡斑,见于少数病人。

②神经系统损害:癫发作是主要表现,见于70%~90%的患者,可自婴儿痉挛症开始,以后转化为全面性、单纯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发作,频繁发作者多有违拗、固执和呆滞等性格改变;智能减退多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情绪不稳、行为幼稚、易冲动和思维紊乱等精神症状,智能减退者几乎都有癫发作,也有始终不出现智能减退的病例;少数病人有颅压增高的表现;根据结节发生部位,可有相应脑区的症状和体征,如单瘫、偏瘫或锥体外系症状等。

③眼部损害:视网膜灰色或黄色的晶状体瘤为特征性表现,通常位于眼球后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呈桑葚状隆起,大小为视神经盘的一半到2倍;还可见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状体浑浊、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原发性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50%患者有视网膜和视神经胶质瘤。

④其他:以肾肿瘤和囊肿最常见,其次为心脏横纹肌瘤、肺癌和甲状腺癌等。可见牙釉质上多发性小凹,牙龈纤维瘤,肺囊肿和淋巴管平滑肌瘤,肝、肾囊肿和血管肌脂瘤,胃、小肠和结、直肠错构瘤样息肉,骨囊肿,甲床下或甲周纤维瘤,颅内、主动脉和腋动脉处的动脉瘤等。

(2)辅助检查:头颅X线平片可见脑内结节性钙化和因巨脑回而导致的巨脑回压迹;头颅CT或MRI可发现侧脑室结节和钙化、皮质和小脑的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及血管发育异常等,具有确诊意义;脑电图检查可见高幅失律及各种癫波;脑脊液检查正常;肾损害时可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肾脏超声检查可见肾脏囊肿和血管肌脂瘤;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脏横纹肌瘤的存在;心电图可以发现心律失常。

2.治疗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包括控制癫发作、降颅压等,婴儿痉挛症可用ACTH,脑脊液循环受阻者可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整容治疗。

3.预后 患儿预后优劣相差悬殊,严重智能障碍者完全需要他人照顾,部分患儿因癫持续状态、脑瘤、肾功能衰竭或心脏肿瘤而夭折。50%患者生命<20岁,其中肾脏死因占相当部分,包括肾肿瘤的转移,腹膜后出血,肾衰竭等。

(三)脑面血管瘤病

脑面血管瘤病(encephalo-facial angiomatosis)又称Sturge-Weber综合征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是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不规则血管痣、对侧偏瘫、偏身萎缩、同侧颅内钙化灶、青光眼、癫发作和智能减退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1/50 000,多为散发病例,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①皮肤改变:出生即有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痣,多沿三叉神经第Ⅰ支范围分布,也可波及第Ⅱ、Ⅲ支分布,严重者可蔓延至对侧面部、颈部和躯干,少数可见于口腔黏膜。血管痣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当血管痣累及前额和上睑时,常伴发青光眼和皮损,同侧的脑组织受累。若只累及三叉神经第Ⅱ或第Ⅲ支者很少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皮肤血管的异常丰富可以促进结缔组织和骨的过度生长,出现面部畸形和脊柱侧凸。

②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癫发作,多为血管痣对侧肢体局限性抽搐,全身大发作少见,发作后可有Todd麻痹,在1岁左右出现抽搐,且抗癫药难以控制,随年龄增大常有智能减退。也可出现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及偏侧肢体发育缓慢,可有智能障碍、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等。

③眼部症状:30%患者有青光眼和突眼,突眼是由于产前眼内压过高所致;还可有角膜血管翳、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视神经萎缩、虹膜缺损和晶状体浑浊等先天异常。

(2)辅助检查:2岁后头颅X线片可显示颅内特征性的与脑回外形一致的双轨状钙化;头CT可见颅内钙化和单侧脑萎缩;头MRI可以发现皮质萎缩、脑膜血管瘤、静脉窦闭塞、脉络膜静脉扩张等;DSA可见皮质浅静脉缺乏,受累半球表面的毛细血管增生,静脉窦充盈缺损和异常扭曲的静脉;脑电图检查可见受累半球背景活动减少、波幅减低和痫样放电;SPECT早期见皮质高灌注,后期为低灌注;PET可见受累半球代谢降低。

2.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癫发作,部分难治性癫病人可做脑叶或脑半球切除术,面部血管瘤可行整容手术或激光治疗,偏瘫病人可进行康复治疗,青光眼和突眼可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