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岛素给药方式

胰岛素给药方式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不论采用哪一种胰岛素制剂,哪一种治疗方案,都不能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基础值和波动情况完全在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合并妊娠: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妊娠并发症,有利于反复流产糖尿病患者的受孕和胎儿发育。但胰岛素泵对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仍有争论。病人应在住院期间装备胰岛素泵,并掌握有关基本知识,调好剂量后,出院长期使用。

(一)胰岛素笔式注射器

近年来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有很多的改进,传统的皮下注射正逐渐为较方便简单、痛苦少、效果好的方式所取代。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笔(Novo pen)、优伴笔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注射胰岛素剂量准确,颇受病人欢迎。相应的胰岛素注射剂每瓶3ml,含300U胰岛素,即浓度为100U/ml。胰岛素注射剂用完后更换,或整个胰岛素笔式注射器一次性,用完即弃去。缺点是不能按需要灵活混合胰岛素,有时须采用两个注射器分别注射两种胰岛素。

(二)胰岛素泵

又称人工胰岛,是人体内分泌腺体的第一个机器仿制品,分为闭环式和开环式。目前不论采用哪一种胰岛素制剂,哪一种治疗方案,都不能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基础值和波动情况完全在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尽量模拟胰岛素释放的生理状况,使血糖完全像正常人一样波动,设计了胰岛素连续输注装置,称人工胰岛素装置或胰岛素泵。

1.胰岛素泵的种类及装置 胰岛素泵分为闭环式和开环式二种。闭环式装置非常复杂,包括连续性血糖感受器、计算机系统和输送驱动系统。血糖感受器连续不断地测定血糖浓度,通过计算机调节胰岛素泵的输注速度,如果血糖过低可激活胰升糖素和(或)葡萄糖输液泵,适量输注胰升糖素和(或)葡萄糖,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此仪器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只能供医院治疗酮症酸中毒或外科手术等使用。开环式胰岛素泵,结构简单,包括微型电机、微型泵、微型电路、电池、胰岛素容器、警报器、连接管及注射针等。此仪器体积较小,重约100g,体积约6.3cm×4.1cm× 1.6cm,便于携带。是一种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按时定量向体内输注胰岛素的小型仪器。胰岛素的输注采用脉冲释放法,包括基础量和加速量两种速度,为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脉冲式释放,与自我血糖监测(SMΒG)配合,调整胰岛素输注程序,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生理水平。报警装置能发出信号,并显示各种需紧急处理的情况,如胰岛素液注完、电池耗尽、空针和针头脱落受阻等。

开环式胰岛素泵又分为体外式和植入式。体外式是将针头固定于皮下,在体外有导管连接输注泵,每2~3d更换一次针头,又称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植入式(implantable insulin pump,IIP)是将导管埋藏皮下,通过皮下组织进入静脉或腹腔,数年更换一次。

2.适应证

(1)1型糖尿病,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脆性型,经分次胰岛素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控制者。

(2)酮症酸中毒:根据血糖水平可增加基础胰岛素输注量,缩短加速量输注时间,用于代替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法。

(3)糖尿病合并妊娠: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妊娠并发症,有利于反复流产糖尿病患者的受孕和胎儿发育。

(4)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对其胰岛B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使部分患者出现短暂的胰岛素依赖的缓解。

(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使微量白蛋白尿减少以至消失,对已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病人结合激光治疗,可使病变发展停止,还可改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但胰岛素泵对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仍有争论。

(6)病人应有一定的理解力、能了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自觉控制饮食,每天监测血糖、尿糖,并主动与医师配合。

3.输注途径、剂量及调节

(1)输注途径:有静脉滴注、腹腔滴注、皮下或肌内注射4种方法。静脉滴注作用迅速,易调节,但易并发静脉炎、感染及血栓形成,且出现管道阻塞等机械故障时,患者本人不能排除;腹腔滴注胰岛素符合生理途径、血中胰岛素水平较平稳,低血糖发生较少,但易发生腹腔感染,而安置技术亦较复杂;皮下或肌内注射法,两者基本相同,埋藏式常埋在胸大肌肉,输注导管安置在皮下,携带式可装入衣袋或固定在腰带上,输注部位一般为腹壁。携带或注射部位应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3d更换一次,以减少局部刺激和感染。本法安全、方便、有效,为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病人活动不受限制,沐浴时,胰岛素泵与导管分开,用帽盖将导管开口盖住。

(2)剂量及调节:采用短效胰岛素,首先分次皮下注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摸索出适当剂量,方可改用胰岛素泵治疗。常将总剂量的40%~50%,作为基础剂量,24h连续输注,其余部分分配到三餐前。早餐前30%~50%,午餐前25%,晚餐前25%,睡前15%~20%,分次注射。每天最少测尿糖、血糖4次,以便进一步调整剂量,直至血糖平稳。病人应在住院期间装备胰岛素泵,并掌握有关基本知识,调好剂量后,出院长期使用。

4.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1)定期检查注射导管和针头有无阻塞、脱落等,并及时排除。定期补充胰岛素,更换电池。

(2)病人应密切配合,固定饮食和运动量,掌握泵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学会自行排除常见障碍的方法,每天按时测尿糖,定期测血糖。

(3)若胰岛素输注过多,或使用加强胰岛素作用的药物等,可导致低血糖,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若泵功能失常,造成胰岛素输入减少或突然中断,使患者血糖升高,严重者可造成酮症酸中毒昏迷。

(5)长期治疗存在局部刺激、脂肪萎缩或皮下硬结等并发症,故需2~3d更换置针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这些并发症很少发生。

(6)注意消毒,定期更换输注部位,可减少感染发生,如有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三)非注射的给药途径

随着近几年来制剂工业的研究和发展,出现了许多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途径的新型制剂。如喷射式注射器,其为一种气压装置,使胰岛素以气雾化喷射通过皮肤达到皮下组织,胰岛素吸收比注射快,免去针头,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病人的不适。此外口服给药新剂型、黏膜给药系统(如口腔黏膜给药、鼻腔黏膜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黏膜给药等)、肺内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等均在研制中。

(曹 瑛 薛耀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