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须丙酮酸脱氢酶(PDH)在辅酶I(NAD)辅助下进入三羧酸循环。当糖尿病及饥饿时,PDH受抑制,NAD亦不足,于是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增多。加之ATP不足,丙酮酸羧化酶(PC)催化受限,故糖原异生也减少,于是在粒体内PDH及PC均减弱,大量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以致血乳酸浓度积聚而升高。为维持体内平衡,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产生的乳酸,可由肝脏的糖原异生作用和肾脏的排泄作用加以清除,但如有肝、肾功能障碍,则易于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并发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增多、血红蛋白和氧亲和力增加等都会使组织灌注不佳,增加乳酸的生成,如已有肝肾功能障碍,再服用促使葡萄糖无糖酵解的双胍药物,尤其是苯乙双胍(降糖灵),则极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1961年Huckabel首先报道了乳酸性酸中毒,1976年由Cohen和Woods进一步其分成两大类型和一些亚型。
(一)A型
由于缺氧及休克状态引起。又称为继发性LA。见于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急性胰腺炎休克等,也可发生于缺氧窒息等。
(二)Β型
无缺氧及休克状态,可分下列3组亚型。
1.Β1亚型 见于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炎、肝肾功能衰竭、胰腺炎、感染、白血病等。
2.Β2亚型 多因某些药品或毒素所致,如双胍类降糖药、果糖、山梨醇、木糖醇、乙醇及甲醛等。
3.Β3亚型 先天性代谢异常所致,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丙酮酸羧化酶缺乏、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
随着乳酸生成,血pH值改变取决于组织产生乳酸的速度,细胞外液的缓冲能力和肝、肾对氢离子清除能力。因此血乳酸堆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纯血乳酸增高而血pH值正常,称为高乳酸血症,另一种同时有pH下降即乳酸性酸中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