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表现和眼底改变

临床表现和眼底改变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期病变累及黄斑部,则出现视力损害,但视网膜前出血侵犯黄斑、广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玻璃体出血则可致严重视力下降。而结缔组织收缩时可继发视网膜脱离,甚至眼球萎缩而失明。视盘水肿一般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或视网膜视盘病变时,眼底表现为视盘边缘不清,隆起,周围可有浅层小点片状出血,同时可伴有黄斑区水肿及其他改变,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吸收,大部病人视盘水肿后有新生血管形成或视神经萎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无临床症状,但已出现眼底改变。眼底改变包括:

1.血管病变

(1)出血:多位于视网膜深部内层,呈圆形及点状,也可渐扩展至视网膜各层,严重时可出现半月形视网膜前出血斑。小出血点可被吸收,新的出血点又出现。

(2)视网膜微血管瘤: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早期,确切的体征为微血管瘤多位于小动脉及小静脉侧,大小不一,分布于黄斑附近、视网膜内膜层,以颞侧区较多。微血管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组织缺氧,它常发生在毛细血管闭锁区周围的毛细血管上,是组织缺氧后毛细血管内皮增殖所致。

(3)渗出斑:渗出斑分软性渗出及硬性渗出。软性渗出为棉絮状白斑,呈灰白及胶糜色,一般为1/4~1/3乳头直径,边界不清,多数渗出斑沿上下大血管分布,其发生可能是神经纤维层膨胀性损害所致。硬性渗出斑,边界清楚,多位于视网膜外丛状层,呈蜡样点状或斑状,也可大片状,其发生是由于含脂蛋白及黏多糖沉着所致。晚期病变累及黄斑部,则出现视力损害,但视网膜前出血侵犯黄斑、广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玻璃体出血则可致严重视力下降。如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可致失明。

(4)视网膜静脉改变:早期视网膜静脉扩张、充盈,呈均匀一致性,晚期可见串珠样、梭形等不规则扩大,也可形成环差,并可出现血栓形成。

(5)视网膜动脉改变:糖尿病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病人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如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动静脉交叉压迫征。亦可见动脉小分支呈白线状,远端可有血栓。

(6)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在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渗出、静脉血栓等病变基础上,由于严重的组织缺氧及退行性变,在视网膜乳头及其附近出现增生改变。最主要的标志是新生血管形成,可发生在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与玻璃体皮质相粘连,并长入玻璃体,还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结缔组织收缩时可继发视网膜脱离,甚至眼球萎缩而失明。新生血管还是引起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的主要原因。

2.黄斑病变

(1)黄斑区水肿:可根据水肿的范围,时间长短,分为局限性、弥漫性或长期性水肿,以局限性水肿最常见,表现为黄斑中心反射消失。

(2)黄斑缺血:一般出现在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出现棉絮斑或小动脉白线状闭锁,表明视网膜微循环异常可存在黄斑缺血,严重时小动脉闭锁区内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视网膜上可见大片棉絮斑,视力明显减退。

(3)增殖性黄斑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黄斑区长期水肿囊样变性,产生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表面神经组织增殖、牵拉,形成黄斑下膜或黄斑前膜;同时眼内玻璃体、视网膜广泛增殖,在黄斑形成视网膜放射状皱褶。

3.视盘病变

(1)视盘水肿: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不清,有人认为是因视网膜浅层血管异常,视盘及周围的渗漏液所致。视盘水肿一般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或视网膜视盘病变时,眼底表现为视盘边缘不清,隆起,周围可有浅层小点片状出血,同时可伴有黄斑区水肿及其他改变,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吸收,大部病人视盘水肿后有新生血管形成或视神经萎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出现视盘水肿者预后不佳。

(2)缺血性视盘病变:由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使视盘前端小血管循环障碍,发生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视盘的缺血性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