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围自主神经病变:胃肠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轴突节段性脱髓鞘病变,树突肿胀,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上述症状可分别归结为糖尿病性食管弛缓症、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肠病三大类。强调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减轻消化道功能障碍程度,并延迟功能障碍的发生。对已发生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可试用Β族维生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普遍,但有临床症状者仅占10%左右,因此常被临床医生忽略。

(一)病因

无论1型糖尿病或2型患者均超过50%伴有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其发生可能有如下因素。

(1)周围自主神经病变:胃肠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轴突节段性脱髓鞘病变,树突肿胀,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2)平滑肌变性:可能是由于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局部缺血所致,而平滑肌变性可抑制平滑肌的正常舒缩功能。

(3)高血糖可直接抑制消化道运动。

(4)糖尿病所致胃肠激素失调、低钾、酸中毒等亦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二)临床表现

(1)胃灼热、反流、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是由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食管蠕动能力下降,胃排空下降延迟所致。

(2)早饱、胃胀:由于糖尿病胃轻瘫、肠蠕动减少所致。

(3)腹泻:有10%~20%的糖尿病病人可出现顽固性腹泻,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小肠运动能力下降,造成肠菌群失调,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小肠黏膜萎缩吸收功能下降等所致。

(4)腹痛、便秘:糖尿病病人有40%~60%可出现便秘,此类病人的结肠运动功能明显减弱。

(5)大便失禁:血糖长期控制不良者可出现大便失禁,其发生原因是直肠敏感性下降。上述症状可分别归结为糖尿病性食管弛缓症、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肠病三大类。

(三)辅助检查

(1)X线钡剂检查可见食管扩张、排空延缓,胃扩张膨大,胃肠蠕动及张力减弱、胃潴留等。胃肠钡剂排空延迟。

(2)胃电图、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等胃肠电生理检查可反映胃肠活动的各项参数,作为临床诊断胃肠运动功能受损的有用手段。

(3)纤维胃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胃肠功能性、器质性病变。

(4)大便常规及菌群分析等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

强调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减轻消化道功能障碍程度,并延迟功能障碍的发生。对已发生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可试用Β族维生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其他具体治疗措施有:①调整饮食习惯: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忌刺激性食物;②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增加消化道运动功能,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比利、莫沙比利等;③酌情给予制酸药物缓解反酸、胃灼热等症状;④对于腹泻病人可予以肠道菌群调节制剂,但要慎用止泻药物,对于严重腹泻的病人可考虑使用;⑤便秘者可给予轻泻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