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凝血功能差怎么办

血小板凝血功能差怎么办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肝病、尿毒症引起出血应治疗原发病,遗传性出血疾病目前无根治措施,应避免外伤及手术,必要时应补充凝血因子。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发病机制的3个因素:①血管的异常。②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③凝血机制的异常。

【出血性疾病分类】

1.血管壁异常

(1)遗传性: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感染、化学物质、药物、代谢因素。

(3)过敏性:过敏性紫癜。

(4)其他: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①生成减少,AA、AL、感染、药物;②破坏过多,ITP;③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2)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继发性,继发于CML、脾切除后、感染、创伤等。

(3)血小板功能缺陷: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型血小板病,原发性血小板病。②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等。

3.凝血异常

(1)遗传性:血友病甲、血友病乙、FXI缺乏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因子Ⅴ、Ⅶ、Ⅹ、Ⅷ缺乏症等。

(2)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症,DIC。

4.其他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FⅧ抗体、FⅨ抗体、肝素样抗凝物,抗凝药物治疗,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

【出血性疾病诊断】 根据出血特征,出血的诱因有否同一部位反复出血等基础疾病,可诊断。诊断步骤按照先常见病、后少见病及罕见病、先易后难、先普通后特殊的原则,逐层深入进行程序性诊断。①确定是否属出血性疾病范畴;②大致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异常,抑或为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③判断是数量异常或质量缺陷;④通过病史、家系调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初步确定为先天性、遗传性或获得性;⑤如为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应进行基因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其病因的准确性质及发病机制。

【实验室检查】

1.筛选试验

(1)血管异常:出血时间(B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计数、血块回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BT。

(3)凝血异常: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凝血酶时间(TT)等。

2.确诊试验

(1)血管异常:毛细血管镜、血Vwf、内皮素-1(ET-1)及TM测定等。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形态,平均体积,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功能,PF3有效性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选择素)、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血栓素B2测定等。

(3)凝血异常:①凝血第一阶段。FⅫ、Ⅺ、Ⅹ、Ⅸ、Ⅷ、Ⅶ、Ⅴ及TF等,有条件者应同时测定其抗原及活性。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②凝血第二阶段。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凝血酶原碎片(F1+2)测定。③凝血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异常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单体、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FⅩⅢ抗原及活性测定等。

(4)抗凝异常:①AT抗原及活性或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测定;②PC及相关因子测定;③FⅧ∶C抗体测定;④狼疮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凝因子测定。

(5)纤溶异常:①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②血、尿FDP测定;③D-二聚体(D-dimer)测定;④纤溶酶原测定;⑤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等测定。

3.特殊试验 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及一些特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 ,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可能还需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始能确定诊断,如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基因分析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

1.病因防治 某些药物引起出血、应避免使用。肝病、尿毒症引起出血应治疗原发病,遗传性出血疾病目前无根治措施,应避免外伤及手术,必要时应补充凝血因子。

2.止血措施

(1)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外伤或严重出血或手术前、中、后的防治出血时,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为主要治疗措施,可输凝血因子浓缩制剂,新鲜血浆、全血、血小板悬液等。

(2)止血药物:血管异常所致的出血可用维生素C、维生素P、卡巴克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可用糖皮质激素,肝病引起的出血可用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可用6-氨基己酸(EACA)氨甲苯酸(PAMBA),氨甲环酸等。

(3)局部处理:包括局部加压包扎、固定及手术结扎局部血管等。

3.其他治疗

(1)基因疗法:适用于某些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2)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某些消耗性出血性疾病,如DIC、ITP等,以肝素等抗凝药终止异常凝血过程,减少凝血因子、血小板的消耗,可发挥一定的止血作用。

(3)血浆置换:重症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可通过血浆置换去除抗体或相关致病因素。

(4)手术治疗:包括脾切除、血肿清除、关节成形及置换等。

(5)中医中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