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的评估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病人在直线上某点作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
VAS也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缓解情况,在线的一端标“疼痛无缓解”,而另一端标“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的缓解就是初次疼痛评分减去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此方法称为疼痛缓解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P)。
2.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 口述描绘评分法采用形容词来描述疼痛的强度,每个形容疼痛的形容词都有相应的评分,以便定量分析疼痛。VRS也可用于疼痛缓解的评级法。
3.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1)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1):此方法要求病人用0~10这11个点来描述疼痛的强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此是临床上最简单最常用的测量主观疼痛的方法。
(2)101点数字评分法(the 10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01):0表示无痛,10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可供选择的点增多,使疼痛的评分更加数据化。
4.疼痛问卷
(1)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McGill疼痛问卷包括4类20组疼痛描述词,从感觉、情感、评价、其他4个方面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对疼痛强度进行全面评价。从MPQ可以得到3个重要的指数:疼痛评级指数、现时疼痛强度和选择词的总数,是一种敏感、可靠的疼痛评价方法。
(2)其他: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简明疼痛问卷(brief pain questionnaire,BPQ)。
5.行为疼痛测定法
(1)六点行为评分法(the 6-point behavioral rating scale,BRS-6)。
BRS-6多用于测定头痛,将疼痛分为6级:
①无疼痛。
②有疼痛,但易被忽视。
③有疼痛,无法忽视,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
⑤有疼痛,无法忽视,日常活动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
⑥疼痛剧烈,无法忽视,需要休息。
(2)疼痛日记评分法(pain diary scale,PDS):疼痛日记评分法由病人、亲属或护士记录每天各时间段与疼痛有关的活动,包括活动方式、疼痛强度、药物名称和剂量。
6.术后疼痛评分法
(1)Prince-Henry评分法:Prince-Henry评分法主要用于胸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测量,从0~4分共分为5级。
0分:咳嗽时无疼痛。
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
2分:深呼吸时有疼痛,安静时无疼痛。
3分:安静时即有疼痛,但较轻、可忍受。
4分:安静时即有剧烈疼痛,难忍受。
(2)其他术后疼痛分级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术后病人的表现,术后疼痛程度分为如下4级:
0级:无痛,咳嗽时切口无痛。
1级: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不影响睡眠,咳嗽时轻度痛但仍能咳嗽。
2级:中度,中度持续疼痛,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不敢咳嗽,怕轻微振动。
3级:重度,持续剧痛,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
二、疼痛的治疗
疼痛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周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蛛网膜下隙镇痛、病人自控镇痛、平衡镇痛、超前镇痛、手术疗法、中医疗法、电刺激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等。
1.药物治疗
(1)阿片类:
①临床应用:阿片类常用于治疗创伤、手术、癌痛等中重度疼痛,其镇痛作用没有封顶效应。
②给药途径:阿片类的给药途径多样,包括静注、肌注、口服、椎管内、关节腔内和贴皮剂等。
全身应用阿片类是治疗中重度疼痛的主要方法,应用原则是先给予足量药物,达到有效镇痛的血药浓度,然后间断小剂量给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椎管内给药效果显著,适用于术后镇痛和癌症镇痛,可加入低浓度局麻药(如0.125%~0.25%布比卡因)增加镇痛效果而不增加毒性。
③并发症:阿片类的常见并发症是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皮肤瘙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延迟性呼吸抑制。出现严重呼吸抑制时可静注纳洛酮,纳洛酮的作用时间短,需防止拮抗后再次出现呼吸抑制。阿片类所致的呕吐可用氟哌啶类镇静、镇吐。
(2)NSAIDs类:
①作用机制:PGs是周围伤害感受器致敏的炎症介质,NSAID类可抑制环加氧酶、阻断PGs的合成从而产生镇痛作用。NSAID类主要作用于外周而不是中枢,故可作为其他镇痛药的辅助药。
②临床应用:NSAID类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用于轻中度疼痛的治疗,或辅助阿片类。
③不良反应:NSAID类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血小板抑制和肾损伤,因此禁用于消化性溃疡、胃炎、肾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NSAID类长期应用无耐受性和成瘾性。
(3)抗抑郁药:抗抑郁药除了具有抗抑郁作用外还有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
(4)其他药物:
①激素:在疼痛治疗中应用广泛。
②曲马多:曲马多有独特的双重镇痛机制,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和癌痛,由于它的呼吸抑制弱,尤适用于老年人和婴幼儿。
③氯胺酮:氯胺酮可椎管内给药用于术后镇痛和癌症镇痛。
2.神经阻滞
(1)定义:神经阻滞疗法是指用局麻药阻滞脑神经、脊神经或交感神经节,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疼痛的目的。包括单次用药阻滞、置管连续阻滞和神经破坏永久阻滞等多种方式。
(2)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
①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而实现镇痛。
②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神经阻滞可切断“疼痛→肌紧张或小血管痉挛→疼痛加剧”的恶性循环。
③改善血液循环。
④抗炎作用。
(3)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广泛,不仅能治疗各种疼痛,还能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疾病。
禁忌证:阻滞部位有感染或炎症、全身重症感染、出血倾向、局麻药过敏。
(4)神经阻滞的常用药物:
①局麻药:疼痛治疗中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②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常在痛点、关节腔、腱鞘内或硬膜外与局麻药混合注射。不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和急性化脓性炎症。
③维生素:神经阻滞时,维生素常与局麻药、糖皮质激素混用,以期在局部发挥营养神经的作用。
④神经破坏药:神经破坏药毁损神经结构,永久性阻断神经传导。只用于采用一般神经阻滞效果不佳者。常用的神经破坏药有10%~20%氯化钠溶液、乙醇和苯酚。
(5)神经阻滞方法: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包括脑神经阻滞、痛点阻滞、外周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
①脑神经阻滞:如三叉神经阻滞、面神经阻滞。
②痛点阻滞:局部注射镇痛液(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进行镇痛,适用于腱鞘炎等慢性疼痛,常用0.5%~1%利多卡因或0.125%~0.25%布比卡因+泼尼松龙12.5~25mg。
③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常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给药或外周神经置管持续给药或PCNA。
(i)PNB镇痛的优点:
A.效果确切。
B.避免使用阿片类,从而避免其不良反应。
C.全身不良反应少,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出院。
D.易操作,安全,价廉。
(ii)PNB镇痛的适应证:
A.腰丛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和术后镇痛。
B.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
C.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壁、肩背部手术。
(iii)常用外周神经置管术后镇痛的指征和方法(表6-3)。
④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包括星状神经节、腹腔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主要适应证有:
(i)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
(ii)血管痉挛和血运障碍引起的疾病,如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表6-3 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的指征和方法
(iii)内脏疼痛,如胰腺炎、肠痉挛、癌症等。
(iv)躯体疼痛有交感神经因素者,如乳癌、膀胱癌和支气管肺癌疼痛应同时阻滞躯体神经和交感神经。
3.硬膜外镇痛
(1)硬膜外镇痛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①适应证:
(i)胸部或腹部手术。
(ii)心肺功能不全者。
(iii)未接受抗凝治疗且术后早期也不会接受抗凝治疗者。
(iv)下肢血管手术,需交感神经阻滞者。
(v)下肢术后需早期肢体活动者。
②禁忌证:
(i)病人拒绝接受。
(ii)凝血功能障碍。
(iii)正在或准备接受抗凝治疗者。
(iv)菌血症。
(v)硬膜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vi)脊柱疾患。
(2)硬膜外镇痛的药物:硬膜外镇痛常用的药物是吗啡(0.1mg/ml)、布比卡因(1mg/ml)、芬太尼(10μg/ml)+布比卡因(1mg/ml)。NSAID类常用于辅助硬膜外镇痛。
(3)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主要与所使用的药物有关。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瘙痒、镇静、眩晕和尿潴留;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有低血压、感觉改变和尿潴留。
硬膜外镇痛的并发症,与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相同。
4.蛛网膜下隙镇痛(鞘内镇痛)
(1)药物:单次蛛网下隙注射阿片类可提供长时间的镇痛。吗啡起效慢、时效长、镇痛没有节段性、镇痛效果好,但可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芬太尼起效快、时效短,镇痛呈节段性。
(2)不良反应:
蛛网膜下隙使用阿片类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和尿潴留。
可用纳洛酮逆转阿片类蛛网膜下隙镇痛期间出现的呼吸抑制。
5.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1)PCA的概念:
PCA是指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微量泵主动向体内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遵循按需止痛的原则,减少医护人员操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在药理学和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定的优越性。
PCA的心理学基础是患者不再被动承受痛苦而主动按需使用镇痛药物,有利于消除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痛苦感觉。
PCA的药理学基础是PCA可维持血药浓度持续接近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消除个体差异,避免剂量不足和用药过量。
PCA的优点:
①符合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容易维持最低有效镇痛浓度。
②镇痛药的使用及时、迅速。
③满足病人对镇痛药需求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获得最佳镇痛效果。
④减少镇痛并发症。
⑤维持生理功能稳定,不影响咳嗽、排痰、排气,促进早日康复。
⑥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痛苦感觉,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⑦显著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2)PC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①PCA的适应证广泛,可用于术后镇痛、分娩镇痛、癌症镇痛、小儿镇痛等。
②PCA的禁忌证:年龄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术后早期神志未醒以及不愿意接受PCA者。
(3)PCA的技术参数:PCA的技术参数包括负荷剂量、单次给药剂量、锁定时间、背景输注速度和最大给药剂量。
①负荷剂量:迅速达到镇痛所需的血药浓度。
②单次给药剂量:每次按压PCA装置所给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PCA装置对病人再次给药的指令不作反应的时间,防止病人在前一次给药完全起效之前再次给药,是保证PCA安全的重要环节。
④连续背景输注:可减少镇痛药的血药浓度波动,改善镇痛效果。
⑤最大给药剂量:是PCA装置在单位时间内允许给药的最大剂量,是保证PCA安全的重要环节。
(4)PCA的临床分类:PCA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其中以PCIA和PCEA最常用(表6-4)。
表6-4 常用PCA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6.平衡镇痛 平衡镇痛是指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或方法的进行镇痛,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例如NSAID类常与阿片类或局麻药合用,慢性疼痛合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等。
7.中枢敏化和超前镇痛 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不是呈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有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上发条”效应,即损伤后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引起中枢敏化,导致原发性痛觉过敏和继发性痛觉过敏,主要表现为:
①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持续时间延长。
②神经元兴奋阈值降低,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反应。
③兴奋性感受野扩大,对伤害区域之外的刺激产生反应。
中枢敏化的机制为:神经元细胞膜上有NMDA受体和刺激肽受体,当兴奋性氨基酸和神经激肽作用于这些受体时,增加蛋白激酶敏感性,后者又增强NMDA受体的活性,NMDA通过Ca2+和蛋白激酶C在中枢敏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中枢敏化的预防比治疗容易。超前镇痛就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防止中枢敏化发生,从而减轻伤害后疼痛,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尚有争论。
8.手术疗法 疼痛需要手术治疗的两个指征:癌痛(顽固性疼痛)和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
9.中医疗法 中药、针灸、推拿、小针刀等多种方法。
10.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是指对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进行电刺激,能通过内源性神经调控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镇痛效果。其理论依据是Melzack提出的疼痛闸门控制学说。包括三种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SPP)和硬膜外间隙电刺激疗法。
11.精神心理疗法
下述情况应接受精神心理治疗:①疼痛的原因是心理失调;②长期慢性疼痛有心理负担;③长期慢性疼痛有不良行为模式。
精神心理疗法包括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放松疗法以及催眠和暗示疗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