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论周身疼痛恶寒

伤寒论周身疼痛恶寒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讲总提纲时候用的就是代表性的“恶寒”。学《伤寒》,基础东西已经给讲了。我们《伤寒》有五证病机,有单独一套病机病理,这个将来单独细讲。说伤寒没有论其他外感,是没掌握伤寒真谛。这第二条,是太阳病的一个分纲。《伤寒论》这个书,读起来费劲就在这,他愿意省略几个字,让人容易误解。《伤寒论》最愿意提到的两个字就是风和寒。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两条给并入太阳病里了,其实,应该提出来作为六经纲要说的。

这第7条呢,说的是病在表里的一般自愈规律,是平均率啊。你看,一般大家都知道,说是感冒的人,很轻而不重的话呢,不用治疗,一般1周左右就会好。50%的规律,有的要15天,有的要3天,看他体质禀赋而定。

学生:四五十年代,有个西医说是发现规律——感冒不治疗,1周好。

是的,我们前辈早就提出了。这是个一般概率问题,作为一个知识了解一下。人家病很重,就要治疗了,不要受这个原则影响了。你死读书,说7天就好。好了,治不治都7天好,那就坏了!了解一下就行了。可不要对重病发于阳的人说这句,要打官司的。轻的可以休息,多喝水。这样的例子不少的,将来临床接触多了就知道了。

第11条是讲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问题。一般患者临床不太多见,真见到的,多数已经是重症患者死亡前的表现了。而一般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见不到,少见而已。估计你们将来临床,要几年左右才能见到一两个。

这个真假寒热问题,记得以前讲过。书上说得很多,但有的东西脱离临床,这个辨别呢,有3个指征:①看舌苔舌质;②看脉;③看饮水。

真寒的,舌质淡胖,舌苔不多;脉呢,多数沉弱,即使浮也是无根的浮。例如:病人喝水,要喝烫嘴的,不然不愿意喝啊,喝也是一小口,润一下干燥的嗓子。真热的,就反过来了:舌质绛红,舌苔黄垢,脉数浮洪,总吵吵渴,要喝冰水才过瘾,喝得多啊。我这么多年见过2个典型的,尤其那个真热假寒的,很特殊。这个真热假寒的患者,差点没给折腾死,诊断上,一会儿肾阳虚,一会儿脾阳虚,一会儿心脏不好等,一会儿什么的,结果加重了,都没辙了。都给假现象蒙蔽了。他的体征就是我上面说的那样。来了就说冷得厉害,关上门窗,给盖上厚被,他又受不了,说要憋死了。经过治疗,还是好了。

学生:还想喝冷水?

是啊,我第一句就问他,愿意喝水不?他说愿意,还想要吃冰。问大便,说干燥。结合其他四诊,好了,大柴胡汤啊。4付基本不冷了。后来经过20天调治好的。这个病不是太常见。这个病呢,治疗说白了也要遵循六经辨证的,没有死方子啊。先辨他真假寒热。然后针对寒热的其他证来辨方证,这是个准则。寒热真假不辨,要出事故,这个不是闹着玩。

学生:是不是什么病都按这个准则辨?来一个病人,先辨寒热,再辨其他?

是的,一个理儿。很简单嘛。呵呵,要表里寒热虚实同辨。人家说寒热得厉害,当然要首先辨真假。还有真假虚实也不少,以后条文里有,到时候会讲的。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讲的是太阳病(阳之表证)的总提纲。无论什么病,只要见到这个症状,就是太阳病。阳之表证,就是身体的最外表,包括皮肤肌肉,还包括上焦头项心肺这个部位。既然是最外表,第一个条件就是脉,浮脉不是代表外表嘛。第二个条件呢,就是头项强(降音)痛。就是头部脖子强硬不听使唤的感觉,还疼,较着劲的疼啊。第三个条件,是恶(务音)寒。这个表证,尤其是太阳表证,都多多少少会有这个问题存在。就像外国侵略到边境,部队去防御一样,它恶寒呢,就是正气抗邪的表现。

学生:是不是三个条件都必须具备,只出现一两个呢?还算太阳病吗?

这3个条件,第1、第3是必须的,第2个做必要的参考。因为呢,脑袋脖子疼,少阳和少阴病也可以见到,你不能不看别的条件就说脑袋脖子疼就是太阳病吧?我们看到,感冒有太阳病症状的很多,身上疼、怕冷、发热,眼睛都充血啊,为什么啊?它卫气调动起来去到体表和上焦去抗击的原因。这个恶寒呢,就是怕冷。它是恶风的第一步。是卫气抗寒邪的一个必然反应。你和别人打架,一对一的,怕什么呢?怕它找人帮忙啊。卫气都调动到体表和上焦了啊!卫气是什么?津液嘛,感冒的,一个个都胖头胖脸的,还有,浑身沉重啊,就是肌表充血充水(津液)的原因,这是第一条要掌握的关键。就是必须脉浮、恶寒,之后参考头项强痛。这第一条,是个太阳病总纲。见到第一条症状后,它下面还有分纲辨证。

学生:为什么眼睛会充血?

感冒的太阳病,不但有些眼睛充血,鼻子也不通流涕,嘴也吃饭不香,咳嗽气逆等,都是必然的系列症状。

学生:要从病机去分析?

《伤寒》分析不要用《内经》的病机,会混淆的。

学生:太阳病,人体感受寒邪,正气抵抗,之后再恶风?

恶风是下面要讲的,是邪气进一步发展了。

学生:很多感冒的都没见有恶寒呀?只有流鼻涕、打喷嚏的,头晕、身累的常见。

还没讲到呢,着急了?我们要先把第一条的病理和辨证条件理解透彻,下面的才好理解。

你卫气(津液)上达聚集,就是这个现象,用医生都懂的话说,只能这样。我如果用术语讲,会长篇大论说不清的。

学生:不是说恶寒是必备条件吗?下面的只要是太阳病都会有恶寒吗?

恶寒和恶风是连带的,伤寒书讲的都是概括性的,这个不要误解。《伤寒》讲总提纲时候用的就是代表性的“恶寒”。还有,如果没有这个恶寒恶风,就是别的经的问题,不是单纯太阳病。

学生:顺便问问,《伤寒》分析如何避免《内经》的病因病机分析?《内经》的生理病理等等呢(学习观念问题,个人认为很重要,但却难掌握)?毕竟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内经》直观的讲述。冯世纶教授所写胡老的书中大都在用西医的一些原理在讲解症状,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还是怎么的?

他这样做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因为中西医理论是互通的。

学《伤寒》,基础东西已经给讲了。其他的《内经》什么的,不要掺合进来。我们《伤寒》有五证病机,有单独一套病机病理,这个将来单独细讲。

学生:如果受的不是寒邪,而是其他邪气呢?

那就在六经提纲中去找。《伤寒》把温病也都化整为零地散在条文里了,把它单列一门而细说,实在没有太多必要,伤寒的广义,是代表了外感,法备六经。说伤寒没有论其他外感,是没掌握伤寒真谛。其他的,包括霍乱、湿、暍在《金匮》里有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第二条,是太阳病的一个分纲。他讲的就是在第一条基础上出现的特殊的一个症候群。他第一句,太阳病,代表的是必须具备有第一条的症状。起码临床上也要具备2条才行。之后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在其基础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个症候群,伤寒叫太阳中风。这个症候群啊,它没有明显的恶寒,而是恶风为主。我们临床常见到患者怕风,问怕冷吗,说也怕,不过怕风严重些。因此呢,宋本伤寒又把这个怕冷恶寒给省略了。其实,他说恶寒恶风,是连带的,这里是以恶风为主,就不提恶寒了。《千金》就有“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的条文。

《伤寒论》这个书,读起来费劲就在这,他愿意省略几个字,让人容易误解。《伤寒论》最愿意提到的两个字就是风和寒。这个寒啊,人体最敏感。风呢,身体往往疏忽大意。都知道天冷要穿厚实些,都会注意的。而这个风就不同了,天热,好,来点风扇空调吧。哗哗出汗,一吹可坏了,得病了。夏天所谓的风热感冒,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寒和风最愿意伤哪里呢?谁说说看。

学生:肺?

按六经分析,是表的什么部位呢?这个寒身体敏感,直接伤皮肤,所以怕冷发热。风呢?皮肤开放,毛孔洞开。它乘虚而入,不在皮表,进到皮下腠理肌肉了。风的性质是疏散,患者皮毛不固了,它虽然入里,但还在表位,在卫气的范围,就要怕风、出汗。

这个风寒,指外邪,不指内部自己产生的内寒和内风,这个要区别。以后会讲到。

学生:伤寒论讲的应该都是外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吧?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不是的,也有内部环境,三阴篇会有论述。

它发热呢,是太阳病的一个共性。风和寒都有这个发热现象。这个特殊性要记住。下面有条文会讲到。发热是卫气抗邪的表象,卫气抗风邪要发热,它属阳中的血啊,还没脱离阳的热性。怕风呢,和怕冷恶寒一个道理。伤什么怕什么。

脉缓,风伤了腠理肌肉,位在肌肉,腠理皮毛舒缓,脉也要体现在缓上。这个缓脉,可不是健康有神的和缓脉,不要混淆。

伤寒管这个系列症状叫做中风。就是说风入中(重音)体表的肌肉筋骨部位了。这个中风要和脑出血的所谓中风分开理解,不是一个概念。这个系列症状一定要熟记,临床要多见的。伤寒书,每一经都要有个汇总的提纲,就像太阳病第一条一样。由提纲再展开分纲来论述。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一条啊,就是讲太阳病的第二个分纲,叫做伤寒。风邪伤人,它进入腠理肌肉筋骨,这个叫入中,在表的深处。而伤寒呢,它只是在皮肤腠理,它不叫“中寒”,叫伤寒。为什么呢?伤只是代表外表的意思,而中呢,代表比伤更进一步。这个和胡老的解释是一样的。我们前面说过,风性舒缓,那么这个寒邪啊,它收引紧束。大家一遇到寒冷,必然哆哆嗦嗦,肌肉皮肤紧张啊。

太阳病,或已经发热,或还没有发热,这个“太阳病”,也是对第一条总纲说的,它具备第一条症状了,或者发热,或者还没发热。这是个太阳伤寒的前提。太阳病是个表病,它终归还是要有发热的症状的。它没发热,不着急,只要是太阳病,马上就会热。它具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或已经发热,或还没有发热这个前提后,紧接着讲了下面一段系列症状: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个“必”是说,要在前提症状基础上,必须具备下列症状,才是太阳伤寒证。

“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它伤的是寒邪,这里没有提到出汗,这是一个和中风的对比,不要认为没提到汗的问题就没它的事情了,这里把无汗给隐去了,它是和太阳中风对比着说的。你们仔细看看第2条和第3条,用对比法看看。伤了寒邪,它没有汗,所以恶寒严重。其实它也怕风,不过是没有恶寒重而已,所以必然是恶寒。皮毛被寒邪紧束了,卫气津液不得外发不就发热了?热得厉害着呢。

学生:那样就脉紧?

寒邪紧束,脉就体现其象了。他说阴阳俱紧,这个紧,是在浮脉的基础上讲的。沉紧就不是太阳病了。这个脉法的阴阳是怎么分呢?有表里的阴阳,有上下的阴阳。表里就是浮沉,上下就是寸和尺,这里是按照上下寸关尺说的。首先脉浮,之后寸关尺都浮而紧,这个紧啊,没有和气,硬,微粗,绷手,十分紧张。

学生:寸关尺哪部最明显呢?寸?

胡老说的有意思,他说体验紧缓,拿个烟卷来。按烟卷的感觉就是紧,把烟卷里面的烟丝捻出一些再按,就是缓的感觉,很生动。寸关尺都紧,叫阴阳俱紧。表里就是浮沉,上下就是寸和尺。这里是按照上下寸关尺说的。为什么体痛呢?他中风没说体痛,但是它也疼,不过不重,它出汗,卫气不被约束。伤寒可不同,汗出不来还要出来,卫气津液都聚到体表来了,体痛就表现明显了。那么,呕逆呢?

学生:水出不去?或气宣发于外?胡老好像说是气出不去。

中风也有干呕、气冲啊,这个以后讲下面条文就知道了,但不是主要的,它也是卫气津液外发,逆的不厉害。不是水,而是津液卫气。水和津液不同。《内经》说是不得宣发。这个伤寒的气逆利害,呕逆,呕是一个,这个逆可代表得多了,包括喘啊,以后下面条文就有论述的,很有意思的,呵呵。为什么呢?它津液卫气不能宣发外达,就只能上涌的缘故。这个人体的气化啊,有个特性,就是我们讲三焦时候说的,它上奉,还要外达。

学生:是因为胃气津液都到达体表,但又不能宣发出去,所以由呕逆这种方式宣发出来?

对的,理解得很好。

现在外达不了,都凑热闹,去往上跑了,所以,这个伤寒呢,它头项疼的也最厉害的。

整个太阳病,一个总纲,两个分纲。中风和伤寒要对比着读和理解。恶寒和恶风是连带的,分清主次。有汗就怕风,无汗就怕冷。

学生:头项疼会不会与太阳经本身的走向也有关呢?

别乱联系,少阳少阴都有头项痛问题。六经的概念和实质第一课都讲到了,不要用经络来套解,会误入歧途的。

脉法这里顺便说一下。脉象脉象,它是个“象”,病什么样脉什么样。要学会体悟才能解读这个“象”。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条还是先讲完,不然它当不当、正不正的。这里呢,他突然讲了这个温病,意思也是和太阳病伤寒、中风有个鉴别而已。温病派就是做的这个文章。有人说,《伤寒》不讲温病,那是没读懂《伤寒》,温病都涵盖在条文里了。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也是,先有第1条基础,这个以后就不重复了。整个书都是这个样子。这个病呢,类似太阳病,但是不恶寒,它就是发热,还口渴,这个叫温病了,不是太阳病中风了。因为太阳病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表证有恶寒恶风,它这个没有了,就是热和渴。这个病不同于太阳病的伤寒中风,告诉我们不要混了,这叫温病了。温病也有表里之分的,温病是里热外发,或直接外感其温热而内侵,热者当然要口渴多喝水了。中风伤寒表热者要有表证的恶风寒,它这没有。其实,就是按照阳明去治疗就成,所以《伤寒》没把温病单提出来论述。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个温病,是里热,没有伤寒表证,你错按太阳表证去治疗了,给发汗去表邪,结果伤了卫气津液了,身体更热了,灼热!病没解,这就不是太阳中风伤寒了,这个叫做风温。给发汗是不行的。

什么叫风温?下面说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是风温的证候。出汗了,伤津液了,表也虚了,脉都浮上来了,自汗出,就是表虚有热了。本来就热而汗出津液不足,你又发汗伤津液,就这个样子了。它类似太阳中风,因此叫风温。我的解释是,温病汗后表虚,必然有些许恶风存在,因此叫风温。个人理解,供参考吧。

风温为病,必然是误汗后,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多眠,是内热盛,热而神昏。热气它炎上,火性,这个热气上涌,鼻息粗声的,上焦热壅,都神昏了,语言都费劲了。这个身重问题,说它有湿是正确的,湿才身重啊,但是这个湿怎么产生的?临床见到的舌苔就是黄腻而厚,(可以这样说)患者常说就是身上沉啊。《内经》有句话,叫做“壮火食气”,它不生气。脉阴阳俱浮啊,这个气就是水被蒸化的雾露啊。这个病内有邪热,类似于火了,不正常去化水液为津液。而患者又口渴饮水,身体水分多了,就蕴湿热了。

学生:意思是连翻身的力气都没了吧?主要表现在上身还是下身?

是全身。

学生:是因为壮火食气,气不运了,津不能随气行而产生的湿?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汗了出现上面问题,这个下发更厉害。见到有热,舌苔黄腻,好,大承气汤来解决吧,结果病更重了!人家没有大便干燥,病还在阳明的浮浅部位,伤津液了,你再给用下法泄津液,就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津液不多了,尿自然少了。你再下得厉害了,卫气津液更伤,气有固护作用,伤了,不能固护,小便就失禁。直视呢,就是眼睛不好使,直勾勾的,什么原因?没有津液润养啊。所以下法比汗法厉害。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这个紧接着上文说的。被火者,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过去的火针和灸疗说的,这个是火上浇油了,这可是不但伤了卫气津液了,还影响到血了。微发黄色,不是黄疸,是面色萎黄了。为什么呢,血不来养了。《温病条辨》里面有热入营血,发昏、谵语、抽风,就是指这个意思。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个最厉害,用火熏了,不但浇油,还发汗,你看厉害不?这个是气血营卫没有不伤的了,一次,好,还可以不危险,两次试试?麻烦大了,伤寒讲问题是非常细的,滴水不露的。他一步一步给你展开讲,很有条理。

学生: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里“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否包括第一条总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个第六条,其实是包括第一条在内的。第一条的恶寒,第六条的不恶寒,是个区别,第一条恶寒是包括恶风在内的,不要看表面。第一条没有说发热,但是第二条和第三条都给说清了。

学生: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渴,恶风,不恶寒者,为温病?

是的。

学生:脉应该是浮数吧?若瘟病发汗后变风温,脉是浮数还是浮缓?

可以三条同时对比着辨证,但是温病很特殊,有太阳证,但又跑不出六经阳明辨证去,所以称温病,又因为很像太阳证,就列入太阳篇说了。变风温,脉要偏于洪数了。

第一条的总纲,要这样理解:无论什么病,见到它说的症状,就都是太阳病。之后,它又分出三种来,太阳中风和伤寒就是表证的代表,都要按照表证去治疗,去解表。而温病呢,虽有太阳症状,但是它有里热,也不怕风,也不怕寒,就是个热。不能用汗法来解表了,要按照阳明外证去治疗,特殊就在这。

学生:既是阳明,为何又不能下呢?

伤寒论,根本没把温病单提出来讨论。阳明病有两个情况:一个是外证,一个是里证。外证就是白虎汤的范畴,里证才是承气汤的事。前人有句话,叫“下不厌迟”,不能随便用,要谨慎。

学生:温病,它的发病机理是什么?是温热之邪侵犯肌体?

就是温热伤肌表,包括一些外感瘟疫,最损耗卫气津液,严重了就入营血了。

学生:岭南地区,环境湿热,是否温病比伤寒多?

不一定,要根据症状去辨。第六条一定把它性质搞清,它特殊,它为什么列入太阳病来对比着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