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放射性核素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的问世,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在过去X线(如腹部平片、气钡双重胃肠造影)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腹部平片
对于判断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肝、脾或胃的轮廓、钙化的结石或组织,以及判断肠腔内气体和液体有重要意义。
(二)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
除疑有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或2周内有大量出血外,均适合做X线钡剂检查。消化道的钡剂造影检查能清楚地显示黏膜表面的细小结构,可提高较微小病变的确诊率,可发现胃肠道的溃疡、肿瘤、炎症、静脉曲张、结构畸形以及运动异常等。对于贲门失弛缓症和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
(三)超声显像
超声诊断成像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中传播的特性和差异,以静态和动态图像反映组织的特性。可显示肝、脾、胆囊、胰腺的大小和轮廓,了解有无腹水及判断腹水的量,对肝癌、肝脓肿、胰腺癌、胆道结石、腹腔内实质性肿块等都有较大诊断价值。
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可探查及检测门脉系统血管的直径、血流速度、方向及有无狭窄、梗阻和异常回声,并可提示有无异常血流,有助于对门脉高压症及血管性病变如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此外,超声还能监视或引导各种经皮肝、脾穿刺,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等。
(四)CT
CT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检测不同组织的吸收系数来成像。因其敏感度和分辨率高,可反映轻微的密度改变,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效果较佳。对肝、胰腺等实质脏器的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脓肿,以及对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胆结石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空腔脏器的恶性肿瘤性病变,CT能发现其壁内病变与腔外病变及明确有无转移病灶,对明确肿瘤分期也有一定价值。
(五)MRI
MRI无X线辐射。其原理系质子和原子在自转时产生的电,在强磁场内使之排列成行而转为影像。所显示的图像反映组织的结构而不仅是密度的差别,清晰而层次感强,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尤为重要,近年来常被用于肝、胰腺、脾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
(六)消化道内镜
内镜根据不同用途可分多种,如上消化道前视内镜,主要用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十二指肠侧视镜主要用于ERCP;小肠镜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大肠镜用于结肠、直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胆管镜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胰管镜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通过内镜检查可观察胃肠道、胆道、胰管内的各种病变,甚至色泽上的变化,并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七)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可明显提高图像分辨力,发现细小病灶,其性能在常规超声检查中是无法达到的。也可将微型超声探头经常规内镜活检孔道导人消化管狭窄病变部位及直接插入胆道及胰管内镜进行实时超声扫描。常用于探查消化管黏膜下病变及胆管、胰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及周围情况,还可判断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尤其对胰腺病变、胃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体表超声检查。
(八)胶囊内镜
2000年以色列开发出第一台利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将图像连续发射至体外的医学照相机。外形酷似药品胶囊,吞入消化道后,能以每秒2幅速度自动摄片,通过逆向悬挂于病人腰背部的接收机传送图像,储存入电脑,24h后再分析检查结果。
优点:①自动记录;②自动排除;③痛苦小;④能发现目前还是消化道盲区的小肠病变。
缺点:①费用高;②只能诊断不能治疗。
(九)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行胰胆管插管,注入造影剂后行X线摄片。可清晰显示胰胆管,对胆道肿瘤、结石、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肝内、外胆汁淤积的鉴别诊断等均有极大价值,并可采取多种技术治疗胆胰疾病。
(十)磁共振胰胆成像
磁共振胰胆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利用磁共振脉冲序列,重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链成像,静态液体呈高信号排序,与低信号或黑色背景形成对比,产生类似ERCP的胰胆图像。常用于ERCP失败或未能完全完成ERCP的胰胆管梗阻患者。该检查无创伤、不需注射造影剂、无并发症。
(十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是通过人体内注入正电子核素,经过衰变发出正电子,与周围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形成的一对能量相同光子,光子被探头所探测,经过数字化转化、计算机处理、重建而获得三维图像。常用于肿瘤良恶性鉴别、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定位。该检查时间短、非侵入性、图像质量好,有利于发现转移肿瘤病灶。
(十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
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小肿瘤的定位、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以及消化系统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显示每分钟出血>0.5ml的活动性出血,尤其对于内镜检查失败的患者,不但对其有诊断价值,还可通过导管注入药物或栓塞来进行止血。
(十三)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
消化系统的活组织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视下直接取材,对食管、胃、胆道、胰管、结肠、直肠黏膜病变组织,或腹腔镜下对病灶取材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胆管、胰管等部位进行刷检,收集脱落细胞,有利于对该部位肿瘤的诊断。
(十四)腹腔镜
腹腔镜技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日益明显,尤其外径仅2~3cm,无需全麻,创伤小,可直视观察肝、脾、腹膜及肠系膜,并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了解腹腔肿物的性质,确定腹水的原因。
(十五)胃肠运动功能检查
胃肠运动功能检查是诊断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食管、胃、胆道、直肠等处的压力测定,食管下端和胃内pH测定或24h持续监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