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住小区及其环境

居住小区及其环境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由此,住房以及住房所处的区域和小区,共同构成了一个“文本”,一个意义表达和交流的中介,一个“被建造的环境”。其中,作者对访谈对象的家居档次,根据所在小区、装修内容和家居面积综合之后作了个大略的判断,其结果是,有13人(20%)居住在高档小区,40人在中档小区,还有12人的居住环境被划为“其他”。另外,在选择这些小区案例时,我也会考虑到这些小区在上海市区的地域覆盖,尽可能地全面。
居住小区及其环境_家居营造:上海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

如前所述,中国的都市居住空间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从相对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转变。前者的特征往往是基于工作和单位而形成,而后者——居住分异(residential segregation)则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商品房交易的兴盛,以及由此进一步引发的私人财富增加所带来的(F.Wu,2008)。已有的关注上海都市空间文本的研究中,上海文化研究学者王晓明(2008)分析了过去15年中上海萎缩和急剧扩张的空间[22],生动呈现了住宅空间的建构在当前上海都市生活中的突出地位[23]

前一节对媒体中关于中产及其生活方式的报道以及房产商对其产品的宣传的分析也显示,住宅小区以及围绕着它的都市空间的格局,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跟宏观层面的居住分布由同质到分异的转换相切合。也由此,住房以及住房所处的区域和小区,共同构成了一个“文本”,一个意义表达和交流的中介,一个“被建造的环境”。而对于“环境”的强调,既体现在居住者对于自然、社会和文化(象征)的某些特征的追求(就这一点,在上一节中,我们对居住场所的媒介呈现文本做了具体的解读),也表现在居住空间与中产生活方式的关系以及居住小区所给人的感受。

因此,在这一节,我将从所走访过的小区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对它们做出具体的描绘与比较,形成与上一节对媒体再现层面的呈现相对应的空间呈现。所选择的小区,对应了第二章第三节中描述的访谈对象所居住的场所。其中,作者对访谈对象的家居档次,根据所在小区、装修内容和家居面积综合之后作了个大略的判断,其结果是,有13人(20%)居住在高档小区,40人(61.5%)在中档小区,还有12人(18.5%)的居住环境被划为“其他”。在现场观察中可以看到,高档的住宅,譬如老洋房以及长宁区古北新区的小区,强调“西式的”建筑风格,高端的物业管理服务等,售价往往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中档的小区,相对于高档住宅而言,售价要稍低些,而且它们要么是新建住宅且有着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同样强调物业管理服务;要么是虽建造年代稍早些(往往是2003、2004年开始建造的),但占据了较好的地理位置,譬如浦东联洋社区、花木社区一带等。而其他一些小区,包括虽然建造的年限往往有十年以上,且外观呈现比较旧或是室内空间促狭的小区,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环线以内,交通便利,周边商业设施或是教育资源齐全等)等,它们也成为访谈对象构建自己家居住所的选择。位于新天地附近未拆迁的石库门或是浦东的兰高小区等就是这类小区的例子。通过对这些小区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符合中产生活方式的小区的范畴(range or spectrum)很广——有些很普通,有些很高档,但这都是人们建构自己的中产生活形态的空间。另外,在选择这些小区案例时,我也会考虑到这些小区在上海市区的地域覆盖,尽可能地全面。再有,上述对于小区的类别区分,根据的是外观、小区空间格局和环境,这些是实体可见的,而与此相关但不可见的,还包括了房产价值、物业管理服务和小区居民构成等因素。结合这些,下文展开的是对所考察的上述部分小区的详细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