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动脉高压症

肺动脉高压症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发病率1~2/100万。使用抑制食欲药物的人群,肺动脉高压症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临床表现多数与PPH相似。预后不良,发病35年后约50%的病例死亡,呈现与PPH同类病情。用药中止后有PH症状好转的病例,其3年生存率与阿米雷司同样,约为50%。PH发病有5-羟色胺及阿米雷司参与,但尚有很多不明的问题。但是,目前肺动脉高压没有特效治愈方法,治疗目标是延迟或者阻止病程进展,如果可能则诱导疾病逆转。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PPH),发病率1~2/100万。临床经过从肺动脉阻力上升到右心室功能不全,预后不良。1960~1970年间PPH病例突然增加10倍,绝大多数患者有使用阿米雷司等抑制食欲的减肥药史,引起相关学者注意。1973年WHO召开PPH专门会议,对抑制食欲的药物与PPH的因果关系,及其流行病学、病理及病理生理等开始研究。1998年WHO再次召开世界性PPH专门会议进行研讨,会议制订了《肺血管高压症的WHO分类》。使用抑制食欲药物的人群,肺动脉高压症(PH)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临床表现多数与PPH相似。

1989年我国第三届全国肺心病心功能专题讨论会提出统一诊断标准:即在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和(或)肺动脉平均压>20mmHg,或运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mmHg(高原地区除外)。

【致病机制】 PH发病机制推测是阻断钾通道等,真正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

【致病药物】

1.抑制食欲的药物

(1)阿米雷司:1960~1970年初欧洲数国广泛使用食欲抑制药阿米雷司减肥,结果引起PH广泛流行。阿米雷司所致的PH病例,临床经过、病理等都与PPH非常相似,很难鉴别。预后不良,发病35年后约50%的病例死亡,呈现与PPH同类病情。与PPH不同的是,阿米雷司所致的PH病约30%在停用阿米雷司后PH症状可获得改善,考虑PPH尚有其他病理生理存在的可能。

(2)芬氟拉明:1980~1990年初,新的食欲抑制药芬氟拉明及其诱导剂右芬氟拉明、盐酸苯乙胺等致PH的病例报道多次在欧美公开发表。这些苯丙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阿米雷司相类似。1992~1994年欧洲进行了国际性大规模PPH研究,结论是食欲抑制药(特别是阿米雷司)是PH的危险因素。这些新食欲抑制药主要通过增强5-羟色胺的分泌,抑制食欲,同时诱发PH发病,在法国广泛使用后,使用3周芬氟拉明即诱发PH。大规模试验发现,若使用时间>3个月,PH发病率则明显升高。用药中止后有PH症状好转的病例,其3年生存率与阿米雷司同样,约为50%。PH发病有5-羟色胺及阿米雷司参与,但尚有很多不明的问题。

2.色氨酸 198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流行一种使用含L-色氨酸的安眠药及抗忧郁药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病因是L-色氨酸的代谢产物所致。命名为嗜红细胞增多症-肌痛综合征(EMS),其实EMS是一种包括PH在内的肺部疾病的综合征,也是PH的一种。

3.可卡因 在可卡因滥用的孕妇生出的婴儿PPH发病率很高,并有相关性而引起重视。1992年发现,吸入可卡因的成人也发生PH,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生PH多与PPH症状相似,这些因性别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考虑PH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4.抗癌药 抗癌药博来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等虽有诱发PH的报道,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5.口服避孕药 雌性激素及妊娠与PH发病相关性至今尚未完全确定。1976年有人因口服避孕药引起PH病例,女性青春期PPH发病多,分娩后易恶化,考虑与雌激素有关。因此雌激素与PH的相关性引起重视。其后,虽有散见的病例报道,但口服避孕药与PH相关性的大规模试验有待继续研究。

【防治措施】 常规治疗主要针对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如吸氧、强心、利尿、抗凝治疗,主要药物有前列环素及其衍生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他汀类药物、血管活性肠肽类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从目前发表小样本联合治疗结果可以看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具体哪几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最佳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来比较和验证。药物之外,近几年出现了基因治疗、活体肺移植、房间隔造瘘、基因治疗、内皮祖细胞移殖等新疗法。但是,目前肺动脉高压没有特效治愈方法,治疗目标是延迟或者阻止病程进展,如果可能则诱导疾病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