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外伤后脑脊液经由颅底硬膜破口、副鼻窦、中耳等处从鼻、耳流出或直接经由伤口处的硬脑膜破口流出,称为外伤性脑脊液漏。
2.原因 硬脑膜的破损,蛛网膜下腔循环流动的脑脊液向外流失,长期脑脊液瘘可造成低颅压综合征及反复感染。
3.机制 绝大部分外伤性脑脊液瘘是由颅底骨折伴有硬脑膜损伤而发生的。正常情况下硬脑膜与颅底骨质粘着紧密不易剥离,发生颅底骨折时常与颅骨一起破裂。前颅窝处有筛板、筛窦、额窦、蝶窦等结构与鼻腔相通,若前颅窝骨折损及这些结构,脑脊液从损伤的硬脑膜裂隙中流入额窦、筛窦及蝶窦,会引起脑脊液鼻瘘。也有些脑脊液可由后鼻腔流向咽部被病人吞咽而被忽略。中颅窝骨折若损及颞骨岩部,脑脊液可流入中耳,若鼓膜同时破裂,脑脊液就此从外耳道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若鼓膜保持完整,脑脊液可经中耳、耳咽管流入口腔或鼻腔漏出。还有少见的脑脊液眼瘘,是眼眶的穿通伤或粉碎骨折伴有硬脑膜损伤而致。小儿的副鼻窦发育较晚,故颅底骨折时发生脑脊液鼻漏的概率较低,有统计数据表明不足1%。脑脊液伤口漏又称皮漏,多是由于外伤时硬脑膜损伤未能及时彻底修补造成的。
【诊断要点】
外伤后脑脊液漏多在伤后即刻或几日内发生,属急性脑脊液漏,一般伤后1~2周可自行停止。这可能是由于脑脊液漏出后,脑组织下沉,与破裂口处发生粘连、纤维增生等,使破口逐渐愈合而致。少数病人脑脊液漏可发生于伤后数周或数年,称为延迟性脑脊液漏,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脑外伤后造成的出血封闭了破口,加上脑外伤后的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因素,造成脑组织紧贴破口而使其封闭,故可不出现脑脊液漏。随着血凝块的溶解吸收以及脑水肿,颅内高压的减轻,或由于咳嗽、挣扎、用力对破裂口处的冲击,可使破裂口重新开放而产生脑脊液漏。也有部分病人脑脊液漏出后,脑组织下沉压迫破口使脑脊液漏停止,一段时间后,脑脊液量增多,脑组织上浮,加上咳嗽、用力的冲击,又开始出现脑脊液漏,如此反复,破裂口上皮增生,形成瘘道,经久不愈,最终可引发颅内感染。
(1)术后漏液:①脑脊液鼻漏。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多伴前颅窝骨折,伤后伤者初期鼻腔流出液体为血性,以后逐渐转淡,最后成为无色透明液体。漏量的多少常随体位而变,咳嗽、排便、用力等可增高腹内压、颅内压,使漏液增加。伴前颅窝骨折的病人常可出现迟发性双睑瘀斑(熊猫眼),嗅觉减退,偶有合并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损伤。②脑脊液耳漏。常见于中颅窝骨折,伤后外耳孔流血,几日后逐渐转淡。可伴有耳后迟发性瘀斑、耳鸣、听力下降、面神经损伤等中颅窝骨折表现。少数病人由于鼓膜完整,脑脊液可经由耳咽管从咽部或鼻腔流出,表现类似脑脊液鼻漏。检查可发现鼓膜呈蓝紫色,张力高。③脑脊液伤口漏。多由于开发性颅脑损伤处理不当或伴发感染所致,此种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可伴发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感染。
(2)低颅压综合征: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症状,坐位时更明显,平卧时消失,称自立性头痛。
(3)继发感染:感染可沿漏口逆行进入蛛网膜下腔,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颅内感染症状。
(4)漏口部位的确定:对创伤性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瘘,可行腰穿注入131I-RISA、99 Tc,然后行照相或ECT确定漏口。而对术后所致的脑脊液瘘,应根据手术部位及操作中的所见,结合CT脑池造影,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治疗原则】
有的脑脊液漏出可以自然闭合,其主要条件一是漏口小,二是人为的使脑脊液减少或流向别处,削减其对漏口的冲击力。而对漏口较大、长期不愈、反复感染的脑脊液漏,应行手术治疗。如发现脑脊液切口瘘,应及时在无菌操作下加固缝合,对脑脊液耳瘘或鼻瘘,应选择手术适应证,通过再次手术,修补硬脑膜缺损漏口。手术治疗:①脑脊液鼻瘘修补术;②脑脊液耳瘘修补术;③脑脊液切口瘘修补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①漏液4周以上不愈;②反复并发颅内感染。
【鉴定原则】
1.确诊诊断 诊断外伤性脑脊液漏,首先要有外伤史,有鼻、耳等处脑脊液外漏的临床表现。判断漏液是否为脑脊液可依据生化及细胞学检查。诊断脑脊液漏最确切的依据是进行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即采用放射性核素经腰椎穿刺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跟踪扫描。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不但能确定是否存在脑脊液漏,还能了解漏口的位置、大小。此外,颅底平片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底骨折、是否存在副鼻窦积液及其与漏口的关系。头颅CT可了解是否合并其他颅脑损伤,若发现颅内积气,即为脑脊液漏的间接征象。
2.伤残评定 脑脊液漏伴有颅底骨缺损不能修复或反复手术失败的属四级伤残。手术修补或自愈者在第十级中有相关规定。由脑脊液漏所致的感染等其他伤残可依照相关条款评定。
(陈晓刚 汪元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