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在生物力学上,脊柱失稳是指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与正常结构相比,失稳的脊柱在负荷作用下发生更大的位移。临床上,失稳脊柱的过度活动可导致疼痛、潜在的脊柱进行性畸形以及神经组织受压迫损伤的危险。
2.原因 脊柱失稳的原因较多,其中脊柱骨折与脱位是最常见的原因。
3.分类
(1)颈椎失稳:颈椎失稳是指颈椎在生理负荷下,椎体在前后位方向移位,一般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椎体间成角大于11°及椎体滑移2~3mm,可诊断为颈椎不稳。根据不稳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创伤性上颈椎失稳及下颈椎失稳。上颈椎失稳是指颈2以上的寰枕和寰枢关节异常;下颈椎失稳是指颈2、3以下的颈椎关节异常。创伤性上颈椎失稳是指因外伤后寰枢椎骨折、韧带撕裂或关节脱位等导致的局部稳定性不足,甚至功能异常,如枢椎创伤性滑脱、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损伤、寰椎骨折及寰枢关节脱位等较常见。
(2)腰椎失稳:腰椎不稳是指腰部椎间关节在正常负荷下,不能维持其生理解剖关系的能力,即腰椎超过生理限度的位移。
【诊断要点】
1.外伤史 有明显的脊柱损伤病史,包括骨折、脱位、韧带撕裂等。
2.临床表现
(1)颈椎失稳:颈部僵硬、疼痛及活动受限。如果神经受压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甚至肌力减退。
(2)腰椎失稳:腰椎失稳的症状和体征很多,早期一般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后期主要表现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上颈椎一般拍摄以颈1~2为中心的侧位屈伸位片,测量寰齿间的前后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atlas-densinterval,ADI)2~3mm(女性偏小)(图9-23),前屈时稍宽,仰伸时则窄,如超过4mm,则属异常。亦可同时测量寰椎后弓前缘与齿状突后缘的间距(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并求出两者比值即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正常情况下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占62%~63%,小于此值则表示异常,(图9-24、9-25)。
其余椎体可选择拍摄过屈、过伸动力性侧位片,以观察椎体有无移位及其程度。椎体移动在3mm内,与邻近椎间隙成角不超过15°为正常,反之则腰椎不稳(图9-26)。
2.CT及MRI检查 当出现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时,应采用这两种检查。
【鉴定原则】
1.损伤的认定 外伤史明确,如脊柱骨折或脱位等。
2.鉴别诊断 排除先天性或生理蜕变引起的脊柱失稳。
3.伤残等级评定 可根据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参照相关条款进行伤残等级评定。
图9-23 寰枢关节在正常情况下ADI与SAC的关系
ADI.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SAC.寰椎后弓前缘与齿状突后缘的间距
图9-24 寰枢失稳时ADI与SAC的关系及其变化
A.寰枢失稳,仰伸时,ADI和SAC外观正常;B.前屈时,由于寰椎向前滑动ADI增加,SAC减小
图9-25 颈椎椎弓裂伴滑脱致颈椎不稳模式图
图9-26 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致腰椎失稳的X线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