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鼻中隔穿孔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感染、化学药物刺激或其他原因使之穿孔,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两侧鼻腔相通。
2.病因及机制
(1)外伤:鼻部严重外伤或鼻中隔贯通伤后,如弹片或枪弹伤、刺伤等直接造成鼻中隔穿孔,此类鼻中隔穿孔多与鼻腔的黏膜、鼻中隔的移位、鼻窦的外伤、骨或软骨的缺损、软组织的缺损合并存在,形成复杂的形状不规则的鼻中隔穿孔,常合并鼻中隔的异位或与鼻腔外侧壁粘连。
(2)手术:鼻中隔偏曲的手术矫正中,若不慎撕裂鼻中隔两侧相对应部位的骨黏膜或软骨黏膜,术后可形成鼻中隔穿孔,此类穿孔多在鼻中隔的软骨部。
(3)理化因素:有害性气体或粉尘吸入鼻腔,腐蚀黏膜,久之出现鼻中隔溃疡,最终可导致鼻中隔穿孔。
(4)感染:普通或特殊感染均可导致鼻中隔穿孔。普通感染主要有鼻中隔囊肿,特殊感染如梅毒、结核、麻风等。前者一般多在软骨部,而且均为中、小穿孔;后者可以软骨部和骨部同时存在,而且穿孔较大。
(5)其他:鼻腔异物压迫可导致鼻中隔穿孔。
【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鼻部损伤史或感染史。
2.伤者常感觉鼻腔干燥、易结干痂、鼻塞、头痛,穿孔过大,日久会伴发鼻腔黏膜萎缩。位于鼻中隔后部的穿孔,可无明显症状;位于鼻中隔前部的小穿孔,可能在呼气时有吹哨声。若为鼻中隔大穿孔,则鼻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症状。
3.常规鼻镜检查就可以发现穿孔,若位于后部或偏上、偏下的小穿孔则有时可能漏诊,必要时应用麻黄碱收敛鼻腔黏膜后再行检查,也可以应用鼻内镜、纤维鼻咽喉镜进行检查。外伤性穿孔多位于软骨部,边缘很整洁,黏膜外观正常。化学性穿孔伴鼻黏膜肿胀、干燥、萎缩、溃疡等。
4.鼻中隔外伤可出现软骨脱位、弯曲、骨折及黏膜撕裂或血肿,血肿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鉴定原则】
1.鉴别诊断 鼻中隔穿孔,应明确是否与外伤或患者从事的职业有关,应注意与以下疾病所致穿孔相鉴别。
(1)梅毒性穿孔:破坏性较大,侵犯软骨及骨部,多为大穿孔,多见于隔软骨与筛骨正中板连接处,穿孔边缘较厚,鼻黏膜常有炎症或瘢痕,重者可有鞍鼻畸形及全身性梅毒症状。
(2)结核性穿孔:多发于软骨部,周围黏膜增厚或有肉芽组织。穿孔边缘可呈潜行性溃疡。
(3)麻风性穿孔:多发于软骨部,但亦有侵及骨部者。鼻黏膜常萎缩,鼻腔较大,黏膜干燥,但无臭味。
2.伤残等级评定 单纯鼻中隔穿孔为十级伤残。
(王玉卓 黄 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