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性肝血管肉瘤

职业性肝血管肉瘤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4年美国Greech等首次报道3例因氯乙烯引起的肝血管肉瘤的死亡病例。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的机制尚未清楚。上述代谢过程在肝细胞内产生,通过弥散作用,渗入到肝窦细胞内,发生肝血管肉瘤。氯乙烯肝血管肉瘤发病缓慢,一般发病年龄为37~71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血管肉瘤唯一可靠的方法。2.鉴定要点 《标准》规定职业性肝血管肉瘤,重度肝功能损害为一级伤残。

【概述】

1.概念 肝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是由肝窦内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职业性肝血管肉瘤是指职业性接触氯乙烯等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2.原因与机制 氯乙烯是工业上使用的有机溶剂,无色易挥发,液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的去污清洗、电镀板清洗、衣服干洗,以及用于印刷油墨、黏合剂、斑点去污等。1974年美国Greech等首次报道3例因氯乙烯引起的肝血管肉瘤的死亡病例。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的机制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氯乙烯致肿瘤作用是氯乙烯代谢产物的中间体,即氧化氯乙烯和2-氯乙醛。氧化氯乙烯和氯乙醛均有强烈的烷化作用,而与细胞内大分子DNA、RNA呈共价结合,形成胞苷和胞嘧啶苷的乙烯基衍生物,或通过形成羟乙基,使鸟嘌呤核苷烷化,导致脱嘌呤作用,引起细胞恶变。上述代谢过程在肝细胞内产生,通过弥散作用,渗入到肝窦细胞内,发生肝血管肉瘤。免疫机制也可能参与氯乙烯致肿瘤作用。氯乙烯代谢活性物与蛋白质和核酸作用产物具有抗原性,可产生抗体,有致肿瘤作用。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一般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但甲胎蛋白阴性。

2.病理学检查 光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不规则形、圆形、类圆形,可见瘤巨细胞,瘤细胞胞界不清,胞质丰富,伊红染;核卵圆形,染色质粗,有小核仁;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形成丰富的不成熟的血管腔隙。

3.其他特殊检查 B超、CT检查及肝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氯乙烯肝血管肉瘤发病缓慢,一般发病年龄为37~71岁。早期可无特殊临床表现,可有全身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右季肋部疼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大、黄疸、腹水、便血、消瘦等。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血管肉瘤唯一可靠的方法。

肝血管肉瘤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多数患者确诊后6个月内死于肝衰竭、腹腔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仅有3%的患者的生存期超过24个月。

【鉴定原则】

1.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应与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鉴别。①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的实验室检查:AFP(+),CEA(+);②肝癌和肝转移癌的CT增强扫描强化征象可与肝血管肉瘤鉴别。

2.鉴定要点 《标准》规定职业性肝血管肉瘤,重度肝功能损害为一级伤残。鉴定时对职业性肝血管肉瘤的认定应具备以下几点:①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②从事聚氯乙烯生产,有明确的氯乙烯单体接触史,累计接触工龄1年以上(含1年);③潜伏期1年以上(含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