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放射性肺损伤可见于辐射事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的全身照射、核事故与核武器爆炸条件下照射及临床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肺的放射性损伤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早期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后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急性放射性肺炎是指肺部受到一次或数天内多次8Gy以上(含8Gy)的照射后所致的以肺组织间质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常发生于放射性肺炎之后,二者相关,为一个病程的两个阶段,代表了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剂量、肺部的照射面积以及照射速度密切相关。放射性损伤引起肺纤维化为不可逆性改变。
2.原因及机制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肺泡上皮损伤学说、肺血管损伤学说、免疫反应学说及其他,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总之,放射性肺炎初期阶段主要是由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破坏;晚期可能是血管损伤或肺泡上皮细胞破坏与血管损伤的共同后果。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主要依据X线胸片。肺损伤发生于照射野内,不受肺叶肺段解剖限制。一般照后2~5个月,在照射野出现肺纹理增多,肺野呈现边缘模糊或边缘清楚的片状阴影,形状不规则、密度均匀、较淡。
(2)慢性放射性肺炎:可在急性放射性肺炎出现1至数月后形成,亦可开始即呈慢性过程。初期在照射野肺部出现纤维的条索状或网状阴影,近肺门部较明显。纤维化继续发展时,显示条索状阴影增多,密度增高,互相融合,可皱缩形成团块状影。纵隔、气管受牵拉可向患侧移位,邻近肺野可有代偿性肺气肿,胸膜及叶间胸膜可增厚。
2.CT检查 肺内渗出性实变和肺间质增厚的改变,反映在CT上为大片或小灶性高密度影及毛玻璃样改变。对于肺纤维化而言,CT不仅可显示不规则索条影、网格影、散在结节影以及病灶与正常肺之间边缘锐利的界限,还可观察到肺纤维化伴支气管扩张、血管束移位、胸膜及心包的异常改变。在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中,CT扫描优于胸部平片。
3.血气分析 放射性肺炎较重者PaO2下降,PaCO2升高。测定PaO2、PaCO2对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判断价值很大。
4.肺功能检查 肺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都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减低,伴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和弥散功能减低,导致缺氧。
5.其他实验室检查 轻者可无明显异常,重者可伴造血、免疫和消化系统等辐射损伤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
6.病理检查 必要时行穿刺活检、支气管灌洗液和气道分泌物的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①急性放射性肺炎:在照射中或照射后1~7个月(占90%)发生。临床表现以干咳、发热(38℃左右)为多见,重症时可导致急性低氧血症、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体征可见深大呼吸,叩诊音短或呈浊音,听诊出现啰音。部分患者并发肺门区及纵隔胸膜炎等,出现相应症状体征。②慢性放射性肺炎:多在放疗后1年发生,肺组织呈纤维性硬化性改变,肺泡呼吸音普遍减弱,可闻及捻发音。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闻及干、湿啰音,偶有胸膜摩擦音。伴发肺源性心脏病时,可有右侧心力衰竭体征。
根据照射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X线等辅助检查所见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肺部疾患,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鉴定原则】
1.放射性肺炎伴肺纤维化的确认 ①胸部有明确的电离辐射史,且照射剂量、时间达到一定程度;②临床症状、体征支持,X线及其他辅助检查明确;③病变部位与受辐射部位一致;④排除其他肺部疾病;⑤伤残鉴定多见于医疗纠纷放射性医疗后引起的放射性肺损伤。
2.鉴别诊断 放射性肺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要点是结合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多项检查等综合判断。
(1)细菌性肺炎:发病可早可晚,与接受辐射时间无关,多有高热,呼吸困难轻微,X线片呈大片阴影,抗菌治疗有效,病理表现为肺实质炎症,无后遗症,预后较差。
(2)肺部肿瘤:①肿块超出放射野外;②肿块内出现空洞;③动态观察时肿块增长;④支气管造影见支气管重新出现狭窄、闭塞。
3.放射性肺炎伴肺纤维化的伤残评定 确证放射性肺炎并发生了肺纤维化,根据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损伤情况评级。放射性肺炎后,两叶以上肺纤维化伴重度低氧血症[PO2<5.3kPa(40mmHg)]评为一级伤残;放射性肺炎后两叶肺纤维化,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和(或)中度低氧血症评为三级伤残;放射性肺炎后肺纤维化(<两叶),伴肺功能轻度损伤和(或)轻度低氧血症评为六级伤残;放射性肺炎后肺纤维化(<两叶),肺功能正常评为七级伤残。
【典型案例】
耿丽娜等曾报道放射性肺炎1例,现引用并分析如下。
患者,女,39岁。右乳癌根治术后2.5年余,右锁骨上肿物切除术后15d入院行放、化疗。查体:右腋窝触及一大小约1.0cm×2.0cm肿大的淋巴结,质硬,与胸壁相连,边界清,无压痛。行三处常规淋巴结引流区照射,内乳区DT 4 524cGy/23次/31d,锁骨上区DT 6 518cGy/33次/45d,腋窝区DT 4 960cGy/29次/45d。放疗结束后20余天开始化疗,化疗2个疗程。放疗结束后第55天时出现干咳,活动后胸部憋闷。X线胸片示:右肺野外带均匀密度增高影,右肋膈角变钝。CT检查:右肺野外带密度增高,右肺多发斑片状、条状高密度影,部分融合成实变影,以外带为著,与外侧胸壁相连,边界尚清,CT值为-43.3~3.3Hu。右侧少量胸腔积液。经抗炎及激素治疗1周后复查胸片,病变明显吸收好转,此后继续化疗后复查,病变吸收缓慢。
分析:本例患者行三处淋巴结引流区照射,照射面积与剂量都比较大。放、化疗的协同作用加上其体质的原因,形成了放射性肺炎的易发因素。放疗结束后第55天时出现干咳,活动后胸部憋闷。X线及CT表现均为炎性改变,且经抗炎及激素治疗后病变明显吸收好转,此后继续化疗,则病变吸收缓慢。说明放射性肺炎诊断成立。从影像片上看,该例尚未发生肺纤维化,因而达不到《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2006)的相关规定,构不成伤残。但放射性肺纤维化与急性放射性肺炎是一个疾病的两个过程。对放射性肺炎的伤残评定应1~2年鉴定一次。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伤残评定以肺病变范围及血气分析、肺功能受损害情况为主要评定依据。
(李雷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