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职业性白血病是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一类起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肿瘤。
2.原因 职业活动有害因素(如电离辐射、苯及含苯的化学药品等)损伤人体所致,其中以苯、放射线损害最多见。
3.机制 苯或放射线等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或者增殖与分化能力不平衡,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4.分类 职业性白血病主要指:①急性白血病;②慢性白血病;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断要点】
1.有苯及同系物、放射线等职业接触史。
2.做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包括工作环境中及人体内放射线或苯的实验室检查,如尿酚、血苯测定值增高可作为苯接触的指标。
3.有贫血、发热、出血及各器官和组织浸润的临床表现。
4.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低于正常值,骨髓象检查异常。
5.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脾大等症状;血象可见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细胞。
【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低于正常值,多数病例末梢血中皆有原始细胞,但有些病人原始细胞百分数可能极低,甚至缺如。
2.骨髓穿刺活检 原始细胞占30%~100%。
3.细胞化学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有时延长;高尿酸血症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增加。
【鉴定原则】
1.职业性白血病的确认和完全缓解的判定 必须有确切长期接触超标的苯、放射线等物质的职业史;有确诊白血病相应的临床表现和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并能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2.鉴别诊断 须与部分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颗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相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还应与类白血病反应、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骨髓纤维化相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还需与病毒感染、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1)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判定基准(根据《标准》分级判断基准6.5.8条的规定)
①骨髓象: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
M2b型: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
M3型:单核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
M4型:单核粒细胞Ⅰ、Ⅱ型+原始红细胞及幼稚细胞≤5%。
M6型:原始粒细胞Ⅰ、Ⅱ型≤5%,原始红细胞+幼稚红细胞以及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
M7型:粒、红二系比例正常,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基本消失。
②血象:Hb≥100g/L(男)或≥90g/L(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③临床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判定基准(根据《标准》分级判断基准6.5.9条的规定)
①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②血象: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总数<10×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 109/L~400×109/L。
③骨髓象:正常。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判定基准(根据分级判断基准6.5.10条的规定):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40%),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30%),临床症状消失,受累淋巴结和肝脾回缩至正常。
3.伤残等级评定 职业性急性白血病评定为二级残疾;职业性慢性白血病评定为三级残疾;白血病完全缓解评定为六级残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