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性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是指静脉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相结合的麻醉技术,即在区域阻滞麻醉期间,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镇静镇痛,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一、目 的
1.消除病人的焦虑,并遗忘术中发生的不适和恐惧。
2.缓解疼痛和其他伤害性刺激。
二、适 应 证
在局麻或区域阻滞下施行外科手术或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如:消化道内镜或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和治疗,血管造影,介入性治疗,牙科、眼及耳鼻喉科手术,体外碎石,儿科影像术,体表及其他整形外科手术,关节镜及肢体手术,膀胱镜检查及手术等。
三、麻醉前准备
1.常规回顾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术前常规禁食。
3.对于ASAⅢ~Ⅳ级的病人必须确定目前的生理状态是否适宜择期手术,须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和特殊处理。
四、常用药物
1.MAC期间所用药物应根据不同手术或操作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镇静和(或)镇痛药物。
2.所选药物应具备以下特点: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干扰小;消除方式不依赖于肝、肾功能,消除半衰期短;代谢产物无生物学活性;停药后恢复快。
3.常用药物。
(1)镇静-抗焦虑药:地西泮、咪达唑仑、丙泊酚等。
(2)镇静-镇痛药:氯胺酮。
(3)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阿芬太尼、雷米芬太尼等。
其中丙泊酚和短效阿片类镇痛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学特点在MAC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4.用药方式有单次静脉注射、持续泵入、靶控输注(TCI)、病人自控镇痛(PCA)和自控镇静(PCS)等。
五、术中监测与管理
MAC的基本监测与全身麻醉相同。
1.专职麻醉医师全程监测。
2.呼吸功能监测,包括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幅度,必要时用鼻导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3.循环功能监测,包括持续监测心电图(ECG)、血压和心率。
4.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如恶心、呕吐、注射痛等。
六、病人离开的标准
1.神志完全清醒,能按指令活动。
2.各种保护性反射恢复。
3.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4.能自主站立,对于无站立能力者,应恢复到术前水平。
七、注意事项
1.术中镇静镇痛药的应用不应妨碍病人口头交流或呼吸道保护的能力。
2.常规的监测和急救装置必须随手可得,一旦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